2011年1月20日 星期四

有德者必得其壽

有德者必得其壽(二)
──讀李榮炎兄《閱覽劄記》
約民國六十五年中,在臺中《民聲日報》的作者座談會上,我認識了李榮炎兄。他服務於國立中興大學,我在彰化高中任教,我們皆由軍中轉業,一見如故,留下好印象。
後來,常在報刊上讀到他的大作,對我人生很有啟發。他在報上看到我的文章,還打電話給我鼓勵。我們同為「臺灣省文藝作家協會」會員,常相約與會,總有說不完的話。有一年,我們同去臺北中山樓出席全國性的文藝大會,專題討論同在組,他語驚四座的發言,掌聲連連,令我佩服。每逢年節,或自然災害,我總是第一個接到關懷電話,直到現在,他遠住臺北仍不斷來電話關切。有段時間,我《古今藝文》的編務繁忙,他遠從臺中經幾次轉車至彰化、再步行到我家校稿,必到天黑才趕回去。他是廣東人,正與內人祖籍同源,又多了一分鄉情關係。
他公職退休之後,參加社區長青班的國樂組,從初級學到進修,來回多次,技練得一手精湛藝,常登臺客串演出,樂此不疲。
他在軍中就開始寫作,到民國七十二年出版第一本文集《千層浪》,沈謙教授給他寫序:《平實之中見真情》。兩年後《時光倒流》問世,胡楚生博士評其具有《關懷與愛心》。兩千年出版第八本《如坐春風》,詩人秦獄以《筆耕樂無窮》為評。
《閱覽劄記》是他近年在報刊發表的短文。顧名思義,是他的讀書成績,共有二十四篇,札記十八,隨筆三,遊記一,附錄二。從札記中見得閱讀層面之廣,經史子集無不涉及。《史記》,獨鍾戰國四公子。齊孟嘗君以交友為樂,家中食客三千,雞鳴狗盜之徒皆在其座。趙平原君為「文雅君子」。惜「利令智昏」,故有長平之失,幾至亡國。魏信陵君「交接山居穴處之隱士」,聲名超越諸公子。楚春申君「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為李園所殺,頭懸宮門,為四君子中結局最悲慘者。
《游俠列傳》獨取豫讓,謂其「為知己者死」故足感人,然有「取名譽,耀世俗」之嫌。
賈誼因《過秦論》而為名,他認同蘇軾之評:「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司馬相如因《子虛賦》獲武帝賞識,不但有文才,且具武略,通西南夷,有政治幹才。
李兄好詩,故評者多。操、植父子各寫《短歌行》,「兩相比較,高下立判,論氣勢、豪邁、聲壯,子不如父。」
謝靈運、鮑照二人的各選四首,前者《感暮》、《登池上樓》、《登江中孤嶼》、《臨終》。後者《發後渚》、《詠史》、《代白頭吟》、《梅花落》。謝出生官宦之家,仕途暢達,詩歌詠大自然,為山水文學之祖。鮑照窮愁潦倒,極不得意,但詩卻煥發著豪邁積極雄健俊逸之氣。
李杜詩各選《清平樂》三首、《羌村》三首。趙翼《詩論》評:「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李兄不同意趙翼以「新鮮」論優劣。
晚唐的元白各選四首。元稹《離思》、《行宮》、《酬樂天舟泊夜讀微之詩》、《歲日》。白居易《古原送別》、《李白墓》、《問劉十九》、《暮江吟》。李先生認為「白高於元,白的《長恨歌》、《琵琶行》傳誦千古。但歷來論詩者,皆以元白並稱,似有未公。
杜牧選《遣懷》、《贈別》兩首。前者寫杜牧落魄揚州之情境。後者描與歌女惜別,情感真摯,俱為嘔心之作。
作者熱愛《小說》、《傳奇》,故選《六朝怪小說》三篇、《唐五代筆記小說》十則、《宋代筆記小說》十則、《宋代傳奇》三傳、《搜神記》十篇。所選作品具有共同特色,可讀性高,警世性強,充滿智慧。
李先生四代同堂,和樂融融,年高九旬有二,儼然謙謙君子,仙風道骨,誠古人所謂「有德者必得其壽」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