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幽默-生活中的滋養劑


幽默,生活中的滋養劑 郭泰先生繼《智囊一00》之後,又寫了《幽默一00》。在《中央日報.長河》版連載時,我每日必讀。當這個專欄結束後,好一段日子不習慣,我常想:「他為什麼不寫《幽默一000》呢?」 現在遠流出版社已出專集,我又買了書,再重溫一遍,一百位幽默風趣的人物,又在我心中躍躍然動。特寫此文,推薦同學,熟讀此書,進而培養幽默感,美話你的人生,趣味你的生活。 幽默不只是逗人發笑而已,更重要是「排難解紛,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在沉悶中帶來歡笑。」雷根大總統算得是幽默大師,往往是出語驚人,化解尷尬。 有一次他訪問中美洲一個國家,在國會發表演說。突然有左傾共黨分子從座位上站起來,拉開布條,宣讀抗議書。安全人員如臨大敵,不知所措。雷根總統神色自然的說:「不要管他,讓他讀完,在他們國家裏,那有這個機會?」此語一出,不僅消除了緊張的氣氛,也幽了共黨暴政一默。一九八一年三月三十日第二任總統上任才六十九天遇剌,他被送進醫院,面對醫師問,你們是共和黨還民主黨?醫生回答,今天我們都是共和黨。他在生命遭到危急時仍不忘幽默。 另一次,是雷根應邀演講,電視台做實況轉播。演講完畢,全場掌聲雷動。雷根示意他的夫人上台,和他一同接受眾人的歡呼,但南茜可能是一時緊張,摔倒在地,熱烈的場面突然變得鴉雀無聲,面面相覷。雷根立刻上前扶起南茜,並幽默地說:「我想我的演說內容沒有這麼蹩腳吧!」話一出口,又響起熱烈掌聲,尷尬的場面為之化解。 筆者在另一本書看到一則故事,有一位將軍,邀宴賓客,吃得正高興的時候,一個二等兵來上菜,不小心低了幾滴菜湯在將軍的禿頭頂,笑聲立刻停止,靜待將軍大發雷霆,不料這位將軍不在意地說:「我的頭髮正需要一點養料。」立刻引起一陣大笑,把尷尬化為烏有。 名教育家張伯苓,為天津「南開大學」的創始人,他在一次畢業典禮上,妙喻男女婚姻:第一種像狗皮膏,貼上去很麻煩,撕下來很困難,如老式婚姻。第二種像橡皮膏,貼上去與撕下來都很容易,如新式婚姻。第三種像汽球,飛到那裏,就算那裏,如影戲界的兒戲婚姻。 法學耆宿王寵惠先生,曾任司法院長、外交部長、海牙國際法官等要職。有一次他在倫敦參加外交界的宴會,一位英國貴婦與他談到中國媒妁之言的婚姻,不如西方的自由戀愛的婚姻好。 王寵惠先生笑著回答:「這好比兩壺水,我們的是一壺冷水,放在爐子上逐漸熱起來,到最後沸騰了。所以中國夫妻間的感情,起初很冷淡,而後慢慢就好起來,因此很少有離婚的事件。而你們就像一壺沸騰的水,結婚後就逐漸冷卻下來。聽說英國的離婚案件比較多,莫非就是這個原因嗎?」 蔣緯國將軍更是一位非常幽默的人,他曾經說,他是唯一有資格唱「哥哥爸爸真偉大」的人。 經國先生當選總統之後,有人問他感想如何?他幽默地回答:「過去三十年來,我是總統的兒子。熬到現在總算升級出頭,變成總統的弟弟了。」 蔣將軍任國防部聯合作戰訓練部司令時,有一天率領一批中外記者到成功領訪問。士兵們見到這些貴賓,心裡難免有些緊張,當排長喊「向左轉」的口令,他們居然向了右轉。一時之間,無論是排長、士兵和在場的中外記者都非常尷尬,不知如何是好? 蔣將軍不慌不忙對旁邊的記者們說:「你看,現在你們終於知道我們的士兵都堅決向右了吧!」 立刻爆出一陣笑聲,尷尬的場面,也就因他的機智與幽默而煙消雲散了。 國學大師梁實秋先生,窮畢生之力研究莎士比亞,花了三十年的時間,譯完「莎士比亞全集」。他的散文也寫得很好,不會有人不知道「雅舍小品」吧!有人問梁先生翻譯與寫作的差別時,他幽默地回答: 「翻譯就向別人請吃飯,是一種享受,然而菜是主人所訂的,菜好不好,喜不喜歡吃,完全不由自己。寫作就像當主人請別人吃飯,菜單可完全隨自己的喜好去擬訂。」真是妙喻! 法國的大文豪伏爾泰,他活到八十四歲。臨死之前,神父為他禱告。他問神父受何人的差遣而來?神父說是上帝。伏爾泰伸出枯瘦的手說:「讓我看看介紹信,以證明你不是冒牌貨。」面臨死亡時,還不忘幽默。 邱吉爾是一位集政治家、大戰英雄、文學家於一身的傳奇人物,他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乙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一九四0年,他就任首相不久,即赴美訪問羅斯福總統,以便瞭解美國的外交政策。有一天早上,羅斯福去拜訪住在白宮客房的邱吉爾。不巧,邱吉爾剛洗完澡,全身赤裸走出浴室。羅斯福見狀扭頭要走。邱吉爾叫住了他,並神色自若地說:「英國首相對美國總統坦誠以待,沒有任何的隱瞞。」這一語雙關,不但化解了兩人的尷尬,也表達了英國對美國的誠意。 以色列的獨眼將軍戴揚,曾以閃電式的奇襲戰術,在六天之內就擊潰了埃及聯軍,揚聲國際,他也是一個非常機智、幽默的人。有一次,他在限速七十公里的公路上,以一百二十公里的速度飛馳,遭憲兵攔截,戴揚對憲兵苦笑說:「我只有一隻眼睛,你要我看什麼呢?道路還是計速表呢?」 以上是書中的一些片段,夠幽默了嗎?你也不妨從日常生活中去培養吧!到緊要關頭,或許能幫助你化解尷尬的場面呢!

孔子與耶穌的走事


孔子與耶穌分別代表東西文化,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甚大,目前還找不出另一種新的思想來代替。在此不談他們的大道理,僅述一些趣事以解頤。 一、耶穌的誕生 據新約記載,約瑟與馬利亞才訂婚就懷了孕,約瑟認為這是不名譽的事,要將馬利亞休掉。但他做了一個夢,說她懷的是聖嬰,神要他來世間救人的,要約瑟將馬利亞早些娶過來。他醒了以後,立刻完成婚禮,但沒有同房。兒子出生之後,乃依夢中的提示,取名耶穌。 耶穌降生時,正是希律王執政。當時有幾個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的博士,謂猶太人之王誕生了,他們在東方看到伯利恒上空有顆閃亮的星星出現,特來拜見他。希律王和耶路撒冷的人聽到這個消息都感到不安。希律王要這幾位博士盡力尋找這個孩子,他也要拜他們。 博士們出城之後,頭頂上有一顆星星跟著。到了小孩出生的地方,星星不動了。他們走進那間房子,看見小孩和馬利亞便伏地下拜,並揭開寶盒,拿出黃金乳香沒藥獻給他。他們因在夢中被指示,不要回去見希律王,即從別路回到原來的地方去了。 後來希律王找不到小耶穌,就下令把兩歲以下的嬰兒童一律殺掉,還是沒有找到他。 二、孔子的長相 孔子的父親梁叔紇原配夫人姓施,生有九女。又納妾生下孟皮,雖是男孩,卻不幸有足疾。復娶顏徵在,禱於尼山,才生下孔子。孔子的頭四周高,中央低,可以裝一碗水而不會流出來。 孔子的身高有九尺六寸到十尺之長,用今天的尺度換算,至少在兩公尺以上,算得是東方長人。 孔子的嘴唇似牛唇,脊梁如龜背,嘴大如海口,手如虎掌,兩頰下垂,牙齒兩兩並排。「孔叢子」則謂孔子「河目隆顙」─眼睛長,顴骨高。 「孔子世家」記載:「其顙(額)似堯,其項(脖)類臬陶,其肩似子產,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纍纍若喪家之狗。」 從這些記載,孔子確實是「怪人」,就因他這樣「怪」,才能孕育出與日月同光的思想來。

王永慶談讀書態度


◆ 王永慶談讀書的態度 王永慶是個傳奇性的人物,他能成功得之於苦幹的精神,與豐富的經驗。但他就不重視讀書嗎?不,他也非常重視讀書。他特別強調讀書必須與經驗相結合才成。郭泰先生所作「王永慶奮鬥史」一書中,寫到王永慶對讀書的看法,或可作為同學們建功立業的借鏡。今特摘錄於後,以供參考。王永慶認為讀書應注意三點: 第一點,讀書必須認清目的。讀書是為了將來能夠「致用」,有此認識之後,你讀書的態度、用功的程度,選擇參考書,課外進修等等都會有一個新的角度,才會真正的讀書。可惜一般人忘記讀書的目的,變成為文憑、為升學、為虛榮、為了跟大家念熱門的科系而拼命惡補。寶貴的求學時代過去了,文憑也拿到了,卻發現不能「致用」,時間浪費了,人也糟蹋了。 王永慶回憶他小學讀書的情形,感慨地說:「那個時候如果我認真一點,說不定還可以繼續念初中,甚至高中。這樣的話,我今天就會更進步了。可是那時候我對唸書沒有興趣,因為我實在不清楚唸書真正的意義在哪裏?如果不知意義何在,做什麼事情都會覺得很辛苦。在這種情形下,能逃避不了的,做起來也是很不耐煩,自然就馬馬虎虎,能應付過去就算了。」 第二點,學問必須在實際工作中驗證。王永慶認為:有許多人學問固然高深,但因為缺乏工作經驗,他的學問便無從表現出來。學問不在實際工作當中應用、貢獻為成果,那麼再大的學問也是沒有用的。必須在實際工作當中驗證、修正,肚子裏的學問才會精純,而工作也因而越做越好。 有的人沒受什麼教育,他知道自己沒有學問,什麼都不懂,便安分守己,埋頭苦幹,不驕不狂,做的雖然不是很重要的工作,但是他一點一滴做好它。由於苦幹實幹,他們的經驗逐漸累積,由小而大;他們的成就亦積少成多,終有一天他們成就了大事業。所以,他們因為沒有學問才更本份、更謙虛、更努力,沒有學問反而造成了他們的成功。 第三點,學問無理論與實務之分。王永慶表示,我們常常聽到有人把學問分成理論與實務,這是偏頗的、不正確的。一本書所寫的是作者智慧的結晶。這份智慧是作者的經驗,他把自己的心得印成書傳授給大家,是最寶貴的知識。知識其實便是經驗的累積,怎能說它是理論的呢?問題在於讀書的人只記下書中所說,沒有經過實際體驗,沒有消化,沒有自己的心得,於是便說它是理論的。 就像看一篇小說或是一齣戲,其中的情節使你想起自己的經驗;例如離別、或是重逢,那種遭遇是你所經驗過的,你便容易被感動,陪著戲中人掉淚,這便是共鳴。同樣一本書,讀的人各個感受不同,這說明每個人因為經驗不同,其共鳴程度便迥異了。 甚至同一本書,幾年後重讀,會發現體會的程度又加深了些,這表示幾年的經驗使你共鳴的程度深入了。所以,讀一本書,必須配合自己實際的經驗,互相印證啟發,那才有用。如果你完全沒有經驗,書本看了也不懂,勉強硬背下來,那就是理論的。這麼一來,經驗仍然是作者的,不能成為你的經驗了。 王永慶認為:台灣的一般大學生畢業之後,取得了文憑,自認有了學問,不切實際,好高騖遠,大都不願從最基層幹起,認為幹個主管綽綽有餘了,殊不知空有學問是不夠的。 還有,畢了業找到工作之後,大都鬆懈下來。其實,學歷只表示你學到了若干的知識,能否用在實際工作上,那還有待考驗。就業也只是人生的開始,應該比過去求學時更緊張、更努力才對。

破解宋美齡的養生密碼


愛書人語


愛書人語 我從小就愛書,那時候的家鄉,要想買一本書,必須到百餘里以外的縣城(涪陵)才能買得。一般家庭,存有《康熙字典》、《古文觀止》、《四書五經》、《唐詩三百首》一類的書,就算是藏書豐富了。 新制學校未創設之前,起蒙兒童,通常都是讀《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大學》、《中庸》等等,而這些書都是由家中年長的「讀書人」手抄的。當時的農業社會,秋收以後,人們閒居在家,無所事事,能提筆寫字的人,就設下文房四寶,攤開書本,一筆一畫,一勾一撇的抄。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半載過去了,那些皇皇鉅著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儒林外史》的手抄本便誕生了。如果有一戶人家買了新書,並不亞於今天買了汽車洋房,左鄰右舍的親朋好友都會跑來參觀一番,當然,也可能成了眾人借抄的對象。 由於書籍得之不易,大家都很愛惜,買了新書,首先要用有韌性的紙包上一層封面,書角必須用桐油浸過,以增強耐性。如果有破損,馬上用紙補強,因此一本書往往用了幾代人。 小時候,看到老師桌上放著一部厚厚的《康熙字典》,心中就羨慕不已,並下定決心;我將來也要買一部。當時一部《康熙字典》的價碼約為一錢黃金,可以說是天價了。當兵之後,有了微薄的收入,我把這些錢積起來,準備買下我渴望已久的書。民國三十七年冬天,部隊在塘沽與共軍對峙。有一天下午,我們攻進敵人的佔領區,在一家斷垣殘壁的瓦礫中,發現神龕上放著一本厚厚的書,拂開塵土,竟然是《康熙字典》,我情不自禁地擁抱在懷中,像尋獲稀世珍寶似的滿足。我想這家主人,一定也是愛書人,於是很小心的放在背包裡,想等戰爭結束之後,再奉還原主。不料戰事漸漸惡化,對外交通斷絕,不但糧秣難以接濟,連燒的柴火也發生了問題,到圓鍬把都燒盡了,最後只有輪到《康熙字典》來犧牲了。當我看見伙伕頭老張一頁一頁撕下來,扔進鐵鍋底下時,就好像剝下我身上的皮那樣難受。但在那種情形之下,生命尚難保全,那還顧得書呢? 部隊到了台灣,因有很多考試機會,一有了錢,就去買一些與考試有關的書,《康熙字典》已成了不急之務。為了提升國文程度,我的身邊經常帶一本袖珍型的《古文觀止》一有空,便打開來讀幾段,一直到全篇背熟為止。後來我在馬祖的最前線高登,就是這本書伴著我度過三年多的戰地歲月。每逢清晨、黃昏,我會站在高崗上,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海,抑揚頓挫的高聲朗讀,真是樂在其中也! 因在外島讀出了興趣來,回台之後,就開始買書。一領到薪水,就往書店跑。買回了書,便如飢如渴地看。看完以後,就寄放在左營朋友家裡。幾年下來,存放了十多箱,朋友家有書滿為患,又轉放在他的朋友家。後來一次颱風豪雨,朋友的竹造克難房子全付流水,我的書自然也隨波而去。我在澎湖得到這個消息,痛苦得食而不知其味。 後來我調到台北市,住在博愛路,一出門便是重慶南路的「圖書市場」,我幾乎每天都要去走一遭。只要認為有需要的,總會買幾本回來。有些書,不一定認真看過,只要擁有它,就是最大的滿足。這時我已買進《康熙字典》,了卻從小立下的心願。 五十九年,由軍中退役,考取成功大學,我把那些書帶到學校,同學好生羨慕。首先是不少的人向我借書,後來,他們自己也買起書來,甚至比我的興趣還濃,因為我那時的經濟拮据,沒有多餘的錢買書。 畢了業,到彰化來教書,有了自己的家,收入也還過得去,便大膽買書。內人最初很反對,認為是無謂的浪費。我便告訴她:讀書人買書,就好像農人買地。農人無地,到那裡播種?讀書人無書,那算讀書人!起初,也不過兩架書而已,很快就增為三架、四架、五架……到書架無處放時,就向高空發展,取高的書還要站凳子才搆著。房子不會長大,書卻與日俱增,因而常為書無處放而煩惱。 三年前,我買了一棟房子,滿以為搬進了新家,可以把書分類整理,需要什麼書,隨手就能取得。結果事與願違,雖然增加了四座書架,還是無法紓解。再加上這兩三年購進的新書,更是找不到歸宿。於是書桌上、電視機旁、床頭上、太太的梳妝台上,甚至客廳的茶几、沙發,都塞滿了書,整個家顯得亂糟糟。愛書的朋友到了我家,都讚不絕口說:「真是書香家庭!」喜歡築方城的朋友看到,便晦氣地說:「真倒楣,滿屋都是書(輸),這一下,我一定會輸掉老本了!」 很多朋友勸我年紀這麼一大把,還買書幹什麼?我自己也是這樣想,但是,我無別所好,閒來無事,只有逛書店了。走進書店,似乎每一本書都向我微笑,那能不帶幾本回家呢!這幾年,因編《古今藝文》、《彰中人》的編務忙得昏天黑地。一旦戰戰兢兢把文稿給印刷廠之後,第一個要去輕鬆的地方就是書店,似乎每本書都在對著我微笑,立刻胡亂地買了幾本,跨上鐵馬,輕吁著口哨,幾天幾夜的疲勞就隨風而去。

愛書人語


愛書人語 我從小就愛書,那時候的家鄉,要想買一本書,必須到百餘里以外的縣城(涪陵)才能買得。一般家庭,存有《康熙字典》、《古文觀止》、《四書五經》、《唐詩三百首》一類的書,就算是藏書豐富了。 新制學校未創設之前,起蒙兒童,通常都是讀《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大學》、《中庸》等等,而這些書都是由家中年長的「讀書人」手抄的。當時的農業社會,秋收以後,人們閒居在家,無所事事,能提筆寫字的人,就設下文房四寶,攤開書本,一筆一畫,一勾一撇的抄。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半載過去了,那些皇皇鉅著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儒林外史》的手抄本便誕生了。如果有一戶人家買了新書,並不亞於今天買了汽車洋房,左鄰右舍的親朋好友都會跑來參觀一番,當然,也可能成了眾人借抄的對象。 由於書籍得之不易,大家都很愛惜,買了新書,首先要用有韌性的紙包上一層封面,書角必須用桐油浸過,以增強耐性。如果有破損,馬上用紙補強,因此一本書往往用了幾代人。 小時候,看到老師桌上放著一部厚厚的《康熙字典》,心中就羨慕不已,並下定決心;我將來也要買一部。當時一部《康熙字典》的價碼約為一錢黃金,可以說是天價了。當兵之後,有了微薄的收入,我把這些錢積起來,準備買下我渴望已久的書。民國三十七年冬天,部隊在塘沽與共軍對峙。有一天下午,我們攻進敵人的佔領區,在一家斷垣殘壁的瓦礫中,發現神龕上放著一本厚厚的書,拂開塵土,竟然是《康熙字典》,我情不自禁地擁抱在懷中,像尋獲稀世珍寶似的滿足。我想這家主人,一定也是愛書人,於是很小心的放在背包裡,想等戰爭結束之後,再奉還原主。不料戰事漸漸惡化,對外交通斷絕,不但糧秣難以接濟,連燒的柴火也發生了問題,到圓鍬把都燒盡了,最後只有輪到《康熙字典》來犧牲了。當我看見伙伕頭老張一頁一頁撕下來,扔進鐵鍋底下時,就好像剝下我身上的皮那樣難受。但在那種情形之下,生命尚難保全,那還顧得書呢? 部隊到了台灣,因有很多考試機會,一有了錢,就去買一些與考試有關的書,《康熙字典》已成了不急之務。為了提升國文程度,我的身邊經常帶一本袖珍型的《古文觀止》一有空,便打開來讀幾段,一直到全篇背熟為止。後來我在馬祖的最前線高登,就是這本書伴著我度過三年多的戰地歲月。每逢清晨、黃昏,我會站在高崗上,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海,抑揚頓挫的高聲朗讀,真是樂在其中也! 因在外島讀出了興趣來,回台之後,就開始買書。一領到薪水,就往書店跑。買回了書,便如飢如渴地看。看完以後,就寄放在左營朋友家裡。幾年下來,存放了十多箱,朋友家有書滿為患,又轉放在他的朋友家。後來一次颱風豪雨,朋友的竹造克難房子全付流水,我的書自然也隨波而去。我在澎湖得到這個消息,痛苦得食而不知其味。 後來我調到台北市,住在博愛路,一出門便是重慶南路的「圖書市場」,我幾乎每天都要去走一遭。只要認為有需要的,總會買幾本回來。有些書,不一定認真看過,只要擁有它,就是最大的滿足。這時我已買進《康熙字典》,了卻從小立下的心願。 五十九年,由軍中退役,考取成功大學,我把那些書帶到學校,同學好生羨慕。首先是不少的人向我借書,後來,他們自己也買起書來,甚至比我的興趣還濃,因為我那時的經濟拮据,沒有多餘的錢買書。 畢了業,到彰化來教書,有了自己的家,收入也還過得去,便大膽買書。內人最初很反對,認為是無謂的浪費。我便告訴她:讀書人買書,就好像農人買地。農人無地,到那裡播種?讀書人無書,那算讀書人!起初,也不過兩架書而已,很快就增為三架、四架、五架……到書架無處放時,就向高空發展,取高的書還要站凳子才搆著。房子不會長大,書卻與日俱增,因而常為書無處放而煩惱。 三年前,我買了一棟房子,滿以為搬進了新家,可以把書分類整理,需要什麼書,隨手就能取得。結果事與願違,雖然增加了四座書架,還是無法紓解。再加上這兩三年購進的新書,更是找不到歸宿。於是書桌上、電視機旁、床頭上、太太的梳妝台上,甚至客廳的茶几、沙發,都塞滿了書,整個家顯得亂糟糟。愛書的朋友到了我家,都讚不絕口說:「真是書香家庭!」喜歡築方城的朋友看到,便晦氣地說:「真倒楣,滿屋都是書(輸),這一下,我一定會輸掉老本了!」 很多朋友勸我年紀這麼一大把,還買書幹什麼?我自己也是這樣想,但是,我無別所好,閒來無事,只有逛書店了。走進書店,似乎每一本書都向我微笑,那能不帶幾本回家呢!這幾年,因編《古今藝文》、《彰中人》的編務忙得昏天黑地。一旦戰戰兢兢把文稿給印刷廠之後,第一個要去輕鬆的地方就是書店,似乎每本書都在對著我微笑,立刻胡亂地買了幾本,跨上鐵馬,輕吁著口哨,幾天幾夜的疲勞就隨風而去。

墓誌銘趣譚


墓誌銘趣譚 人死留名。無論中外古今,人死之後,都要在墓碑上留下一些文字,以記生前之事蹟,或對後世子孫之期望。這種習俗,在火葬日益盛行的今天,墓誌銘可能就日漸式微。大體說來,中國人的墓誌銘較嚴肅,外國人較幽默風趣,耐人尋味,茲就中外人士之墓誌銘彙集數則於後,以供欣賞。 法國哲學家盧梭,生於一七二一年,卒於一七七八年。他的墓誌銘是: 「睡在這裡的是一個熱愛自然和真理的人。」 史坦達爾,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家。生於一七三八年,卒於一八四二年,著有《紅與黑》。終身潦倒,常僑居意大利,以米蘭人自居。在巴黎街上跌倒中風去世。他的墓誌銘是: 「寫過、愛過、活過。」 阿里斯托芬,是古希臘喜劇詩人。約生於西元前四四六,卒於西元前三八五年,他寫了四十四部喜劇,以《阿卡奈人》最為有名。他曾同蘇格拉底講過一個故事:那最初的人被神劈成一男一女,後來由愛情促使他們相互尋找,結合為一。 他死了以後,柏拉圖為他撰寫的墓誌銘: 「美樂女神尋找一所不朽的宮殿,終於在阿里斯托芬的靈府發現。」 拿破崙,是法國的英雄人物。生於西元一七六九年,卒於一八二一年。他於滑鐵盧大敗被俘,囚禁在聖赫勒拿島,也死於該島。二十年後靈柩運回巴黎。他的墓誌銘,就是他的遺言: 「我希望能夠把我的骨灰安葬在塞納河畔,安葬在我如此熱愛的法國人民中間。」 德國著名作曲家貝多芬,素有樂聖之稱。生於一七七0年,卒於一八二七年。他生前擬就的墓誌銘為: 「他總是以他自己的一顆為人類的善心對待所有的人。」 法國作家雨果,為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傑出代表。生於一八0二年,卒於一八八五年。他生前擬成的墓誌銘為: 「在這裡,你要回憶過去,思考永恆。」 最奇妙的墓誌銘,是美國作家愛倫‧坡。他生於一八0九年,卒於一八四九年。他的人品與作品一樣奇特、怪誕,人稱文壇怪傑。他在貧窮、疾病、不幸中度過四十年的短暫生命。他的墓誌銘只有「80」兩個阿拉伯字,誰也猜不出這是什麼意思。 德國數學家盧道爾夫,生於一五四0年,卒於一六一0年。他畢生心血結晶為圓周率,將 值計算到三十五位。因此,他的墓誌銘是:  =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 美國歷史上著名總統之一的林肯,生於一八0九年,卒於一八六五年。他的墓誌銘是: 「合眾國第十六屆總統亞伯拉罕‧林肯」。 寫《老人與海》的美國作家,海明威生於一八九九年,卒於一九六一年。他的墓誌銘是他自己撰的,只有六個字: 「恕我不起來啦!」 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他的墓誌銘是副對聯: 「生死一知己;  存亡兩婦人。」 生死一知己,謂蕭何也。韓信原在項羽軍中,未被重用,憤而逃走,為蕭何追回。進入劉邦麾下,所以戲劇中有「蕭何追韓信」的故事。劉邦稱帝後,猜疑韓信有異。韓信得知後,便密謀造反。又被蕭何識破,誘其入宮,被呂后所殺。故世人云:「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所謂「存亡兩婦人」,就是指呂后,及一位年幼時接濟他的洗衣婦。 唐代大詩人李白,他的墓誌銘是白居易擬就的: 「採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雲。可憐荒隴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包拯,這位執法嚴峻的開封府尹,在民間的聲譽崇隆,歷久不衰。後人在安徽合肥建「包孝肅公祠」,在祠之正殿東壁立有一塊巨碑,碑文是: 「後世子孫仕官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部從我者,非我子孫。」 明朝著名的科學家徐光啟,他的墓誌銘是: 「治曆明農百世師,經天緯地;出將入相一個臣,奮武揆文。」 在台北南港,胡適先生墓園的碑文這樣寫著: 「這是胡適之先生(民前二十一─民國五十一年)的墓 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撇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裡安息了! 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易,但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與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 胡適倡導白話文,所以碑文也用白話文寫成。

中國人共同的母親


中國人的共同母親為女媧,她雖然是神話人物,但言之鑿鑿。根據漢武帝祠的石刻一像,女媧的形象為人頭蛇身。但出自漢代畫家筆下的女媧像已經穿上了衣服,脫去了野性。 《說文解字》載:女媧為「神聖女,化育萬物者也。」這就是說,女媧是天地間最早的女人,有了她才有萬物。《風俗通》謂:女媧先用手捏土造人,後來覺得這樣太慢,又麻煩,於是搓一條長繩投入爛泥中,拉甩起來,泥漿濺開,便化為人。女媧親手捏的人,就是後來的貴族,甩繩濺出的人,便是平民,或智能不足者 女媧造的第一批人,沒有思想和行動,就如玩具泥偶般。於是女媧給他們神力與智慧。最初的人也沒性別,或者有性別而無兩性關係。女媧又給他們兩性關係的智慧,於是有了男女婚配,讓人類自己生育子女,傳宗接代,不必再讓女媧操勞。人類有了生育還不行,女媧又製造了笙簧之類的樂器,便有了文化生活。 人類有了文化,即有政治,有了政治,必有權力鬥爭,就會引起戰爭。當時代表水族集團的領袖共工,和代表火族集團的領袖祝融為爭領導權,而掀起了空大戰,結果共工大敗。一氣之下向天頂支地的不周山撞去,天坍了一半,壓陷了地表,森林大火,凹陷的洞裡湧出了洪水,人類遭受空前的大災難。女媧看見親手所造的人類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於心不忍,於是趕緊採五色來補天,也許是太匆忙一點,西北的天有些傾斜。不過這不礙事,為了一勞永逸,女媧殺了一支大烏龜,切下牠的腳來頂住天的四角,從此以後天就不再坍了。她又燃燒蘆草灰去填塞洪水,墊高窪地,便成了今日我們所見的地球。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閒話清明時節

閒話清明時節 清明節,是慎終追遠的日子,由來已久,遠在唐代就很盛行。唐玄宗在開元二十年即下令准許士人、庶人,在寒食這天,上墓祭掃。他在詔文中說:「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寖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同拜掃禮於塋。」古代何以會選在這一天去掃墓?因為時序到了暮春三月,大地呈現一片氣清景明的景象,一切的生物也顯得生氣蓬勃勃,清潔明朗,因此叫清明節。此時氣候最適宜到郊外掃墓,人們經過長期的寒冬蟄伏,很想到野外走走,散散心,所以掃完墓之後,再去踏青。宋朝畫家張擇端,以寫實的手法繪了一幅千古不朽的「清明上河圖」,就是描繪當時北宋首都汴梁(今開封)城內外汴河兩岸風士人情,人民生活繁盛情況。 唐朝有許多詩人的筆就指向這一天,寫出許多不朽的詩篇,如杜牧的「清明詩」,更是傳誦千古: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又如韓翊的詩: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青煙散入五侯家。 另有北宋詩人黃魯直的一首七言詩: 佳節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塚祇生愁。  雷篤天地龍蛇蟄,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  士甘焚死不封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  滿眼蓬蒿共一邱。」 魯直詩中用道介之推焚死不封侯的典故,介之推是晉文公的賢臣。晉文公重耳,因父親晉献公寵愛驪姬,殺害太子申生,而逃亡國外,以求保全生命。晉文公在流亡途中,全靠臣屬採摘野果充飢。後來重耳病了,嚥不下野菜。介之推就割下腿肉,熬成肉湯,獻給重耳。重耳吃了之後,病就好了。 後來重耳得秦穆公之助,回到晉國即位為王,大封當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忘了封介之推,介之推也不去強求。後來被晉文公知道了,非常慚愧,就帶著一群人去找介之推出來做官。介之推即背著他的母親,逃到附近的一座大山上去迴避。文公心想介之推是個孝子,如果放果燒山,他一定會背著母親逃出來。但是,山是燒了,並沒有見介之推的影子。待火熄之後,上山察看,發現他抱著母親死在一棵大樹下。晉文公非常難過,為了紀念這位老朋友的慘死,便將那棵大樹砍下來做成鞋子。據說過去我們穿的木屐就是這樣來的。人們為了對介之推的尊敬與懷念,便在他被燒死的這一天,即清明節的前一天,寧吃冷食而不舉火,故稱這天為「寒食節」。 政府於民國六十一年,訂這天為民族掃墓節,放假一日。先總統 蔣公於民國六十四年清明節崩逝,所以每年的清明節,也就是 蔣公逝世紀念日。清明節是在春分後的十五天,因今年陽曆二月是閏月,有二十九天,所以今年的清明節是四月四日,比往年提前一天。(《彰中人》77.4.15)

龍年龍話

龍年龍話 龍的傳人 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是有原因的;因為我們的老祖宗「黃帝開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而去。」唐堯是母親慶都受赤龍感應,懷胎十四個月而生下的第一龍子。「堯為仁君,一日十瑞,神龍見於宮。」「帝舜有虞氏,蟠龍奮迅於其藏。」「禹治水既畢,青龍止於郊。」漢高祖劉邦是母親在大澤邊休息,夢與神遇,蛟龍附身而生,故長得隆準而龍顏。光武帝,亦謂夢赤龍升天,而有了帝業。凡有高貴的事,中國人都喜歡加一個龍字,傑出的人,稱人中之龍,辛棄疾的詞寫得好,稱詞中之龍。諸葛亮隱居南陽,人稱臥龍。蔡邕嗜酒,世稱醉龍。皇帝的衣服稱龍袍;皇帝高興,稱龍心大悅。譽交情之深,亦謂之龍。三國時,華歆、邴原、管寧三人相善,形影不離,故言歆為龍頭,原為龍身,寧為龍尾。一般人也喜歡取個龍名字,如大龍、小龍、智龍、成龍、狄龍等等,真是龍子龍孫,緜延不絕。 龍的形象 龍,到底像什麼樣子?今人沒有見過,古人也沒有見過,現在來看古書是怎麼說的:《莊子天運》篇云:「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雲氣而養乎陰陽。」南宋羅願的《爾雅翼》謂龍有三停九似。三停者,謂龍身有三等分,及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九似者,謂龍似九種動物之像:角似鹿,頭似馬,眼似蝦,頂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可見龍是集禽獸鱗甲於一身的動物。《說文解字》謂龍為:「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由是亦知龍是變化多端,天上地下,無所不在。 從歷代傳下來的器物看,龍也是隨中華文化的累積而踵飾增華的。在商代,龍頭為方形,角成柱狀,背鰭為方菱形,鱗似百步蛇紋,四肢粗短,有三集爪,但不明顯。春秋戰國,龍身拉長了,頭由方而扁,角與四肢也伸長了,龍爪亦較清晰。漢至南北朝,龍頭有了髮、髭,肢上有了肘毛,腹甲也出現了,鱗紋變成魚鱗,體態也華麗多了。隋唐時代,龍角分了叉,背鰭、腹甲、鱗更見完整。五代出現了尾鰭。宋代,角已分叉成鹿角形,頸上長了髦,身長而彎曲,爪增為四。明清時代,更為壯麗、華美,與今日所見之龍不相上下。 長角者為虯龍,無角者叫蠄龍,喜水者為蜻龍,有甲者為蛟龍,有翅膀者為應龍,好鳴者為鳴龍,好鬥為蜥龍。這些分類,都是人們根據想像而描繪的,是不是真如此,那就不得而知了。 龍的成語 龍的成語很多,如畫龍點睛:梁武帝崇飾金陵安樂寺,命張僧繇畫壁畫,有四條白龍不點眼睛,常對人說:點了眼睛會飛走。人以為荒誕,故請點之。霎時間,雷電破壁,二龍乘雲而升天,未點睛者仍在,這似乎是神話。後人用此成語來形容文學作品一字之增飾,便全句生動傳神。乘龍快婿,是言選得好女婿。蛟龍得水,喻英雄得志。龍行虎步,喻儀態不凡。龍吟虎嘯,形容聲音響亮。龍肝鳳髓、龍肝鳳胆,皆指珍貴之佳餚。龍飛鳳舞、龍化虎變,皆言書法之美妙。龍飛虎臥,喻筆勢雄勁縱逸。龍馭上賓,謂帝王升天。龍鍾老態,形容年老神衰。龍馬精神,謂老人精神健壯。龍潭虎穴,指危險之地。龍鳳之姿,謂富貴之相。龍多不治水,言人多無用。龍爭虎鬥,喻兩雄相爭。龍蛇混雜、魚龍混雜、龍蛇雜處,均謂賢與不肖雜處一起。龍蛇起陸,喻非凡之才任天下事。龍章鳳姿,形容風儀絕俗。龍蟠虎踞,謂地勢險要。龍驤虎視,言志氣高遠。龍驤虎步,形容大將威武。龍江虎浪,謂精明強悍。龍肝豹胎,指難得之食品。龍含鳳吐,言珍貴之物。龍門扶風,稱譽良史。龍門開宴,謂邀宴知己。龍門點額,喻應試落第。龍疲虎困,喻兩雄相鬥之疲憊。龍拿虎擲,喻英雄豪傑相爭。龍章鳳篆,謂古文字,或文字難以辨識。龍腦鉢孟,指僧人持律嚴謹。龍鳳呈祥,言吉祥之兆。龍鳳花牋,謂天子所用之牋紙。龍駒鳳雛,謂年幼而聰慧之人。龍樓鳳閣,指華麗宮闕。龍頭鳳尾,喻事物始盛而終衰。龍翰鳳翼,比喻君子、賢人。龍躍鳳鳴,喻才氣橫逸。龍驤麟振,謂壯志高遠,氣勢威武。龍生龍鳳生鳳,比喻本質不變。潛龍勿用,謂人不得志。飛龍在天,指人飛黃騰達。亢龍有悔,謂位高遭人嫉妒、陷害。群龍無首,是謂缺乏領袖人才。攀龍附鳳,謂仰附權貴。魚質龍文,喻徒有外表,而無實質。魚龍曼衍,指變幻的戲法。魚龍將化,謂人才將被重用,如魚之化為龍。龍光瑞像,指佛像而言。龍蟠鳳逸,喻才能卓越,未為世用。魚躍龍門,謂身價徒增。龍駒駿馬,喻男子英氣勃發。龍頭劈浪,喻乘長風破萬里浪。 龍年龍子 今年的歲次為戊辰,依十二生肖,應屬龍年。十二年前的龍年,掀起一股生龍子的歪風,使那年的人口出生率驟然冒升,使得六年後,台灣各地的國小不得不增班來容納這些龍子。今年又逢龍年,生龍子的歪風似乎還要颳一會兒。不過,今年是土龍,生下的龍子少有富貴的,所以想得龍子者要特別注意,不要生龍子不成,反為聾子。在一輪甲子六十年中,凡地支屬辰者有五次,及甲辰、乙辰、丙辰、戊辰、庚辰,凡逢辰者生肖即為龍。按相命家言,甲辰為木龍,乙辰為水龍,丙辰為火龍,戊辰為土龍,庚辰為金龍。當然,金龍最好,如果真要生龍子的話,應該再等十二年,生一條大金龍,必能大富大貴。

動輒得咎

◆ 動輒得咎 ──《理想夫人》徵文 自沉鈴先生的「理想夫人」,與章大牙先生的「駁理想夫人」,兩篇大作在新副發表以後,我們眷區裡掀起了沉派夫人,與章派夫人的浪潮。如王太太像王先生發幾句牢騷,立即就有人冠以「章派夫人」的綽號;如趙太太和趙先生在桂圓樹下,卿卿我我,情話綿綿,也會有人稱以「沉派夫人」。日子久了,在閒談裡,就部稱什麼王太太、趙太太,而直接稱某派夫人。 別人的太太容易區分,惟有我的太太最難分辨,因為她有「章派夫人」的外型;又有「沉派夫人」的靈魂。如列入「章派夫人」,似覺冤枉好人;列入「沉派夫人」嗎?又不夠條件。別的是可以馬虎點,獨有此事不可草率。為了慎重計,我特地把沉章兩位先生的大作剪下來,供請太座核閱。她看完後,抿著嘴笑而不語,我就兩腿一併,來一個標準的舉手禮: 「報告太座,妳屬於哪一派?」 「死鬼,你的肉皮子發癢?」她把報紙一扔,兩手一叉,煞是嚇人。我趕緊豎起白旗。 憑她這個動作,是十足的「章派」。但這僅僅是她的外表,她還真有別人所無的內在美。現在就略舉一二吧! 三年前,我們結婚於枋寮,那時我的部隊駐屏東,我每一個週末必返家一次,時間多在晚上九點左右。只要跳下火車,一定能看見她推著單車,笑盈盈的迎來。就是刮風下雨,也照去不誤。要是車站無人,天上又無星月的話,她準會送來一個香吻。我若問: 「這麼晚;又下雨,還不在家睡覺?」 她則嬌滴滴的說:「老爺不回來,叫小奴如何睡得著?」 要不然,就似嗔似嬌的說:「你管不著!」 萬一週末不能回家!翌晨八點鐘,她準會在會客室找我。因此,如果禮拜六有事不能回家,一定得打電話給派出所老王,請他捎個信,免得她光臨。 禮拜天早晨,我還在留戀溫柔鄉的時候,洗臉水就端來了;剛下床,兩個荷包蛋也來了。接著就宣佈當天的節目:中午吃餃子,(我是北方人,愛吃餃子,她就依我的愛好,每兩個禮拜一次餃子。)下午到四重溪,回來後殺鷄,吃過晚飯到屏東去看電影。然後送你回營房。她的決定,比聖旨還有效,如果我敢說半個「不」字,她會擺出嚴肅的面孔,學著軍人的口氣說: 「你不服從!」 她對我的要求,雖嚴不苛,都是合情合理,也可以說完全為我個人的幸福著想。我之所以反對,是要她也該為自己的幸福打算,然而,我總是失敗。 結婚後的第一個月,部隊剛加了餉,我這個起碼官,也能拿到三百二十元。為了對太座的忠誠,除留必用之外,就全部交給她。我以為她會高興的,那知她竟板著面孔說: 「誰稀罕你的錢?」 我呆住了,也許嫌少了,變委婉的解釋: 「我每月三百二給你三百還少?」 她的柳眉一豎,小嘴一噘,鼻子一聳,把鈔票往桌上一扔。我的火也來了: 「這是什麼意思。當初媒人議婚時,我就有言在先:我是一個窮小子,不怕吃苦就嫁給我,否則,咱們就免談。為什麼到如今又來鬧彆扭?」 她捂著嘴笑了:「不要生氣!」 「不生氣!妳們女人都不憑良心。」 她忙把桌上的鈔票拾起來,往我懷裡一放,陪著小心說:「我的老爺,小奴不敢接受你的厚贈!」 我糊塗了,不知她是什麼鬼板眼? 她見我沒有吭氣,又嬌嗔的說:「我不要你負擔生活費!」 「難道妳要餓死不成?」 「媽給我兩萬塊,我自己有一萬塊,每月可生息四百多元。隔壁阿巴桑有一塊空地,我把它開出來種菜,再養幾隻雞鴨,不就解決了!在兩個月以後,保險每禮拜有隻雞給你吃。」她溫柔的說著。 「你能吃這種苦?」 「笑話!」她的杏眼一楞:「我又不是豬,吃了睡;睡了吃!」 「妳會種菜!」 「你忘記我是高農畢業的?種種菜,不就學以致用嗎?」 「好太太,真有妳的!」 她咧著小嘴笑了。 我不能作一毛不拔的丈夫:「那不成!」 「我倒有個折中的辦法?」她神祕的說。 「請太座宣佈吧!」 於是,兩巨頭會議開幕了,她首先發言:「你多留一百元零用;另一百元作為我們每月最後一個禮拜天旅行之用。再在銀行開一個戶頭,每月存一百元,作為將來子女教育費之用。」這個意見不賴,我就舉雙手贊成。 直到今天,我們還遵照「兩巨頭會議」的決議執行,太座是公正無私的監督執行官,毫不馬虎。 去年底,我由屏東調到臺中後里,太座也隨我而來,住在眷區裡。眷區既無法種菜,也無法養雞,我想,她該好好的休息了。誰知,搬來的第三天,她就與對門的陳太太打上了交道:學習編織草蓆、草帽(大甲名產)。太座有點小聰明,一個月以後,她的手藝就非常精良了。現在她每天收入有十五至廿元之多,足夠三口(已生兩個小孩)之家的開支。 太座最大的毛病就是小看我,在她的眼光裡,我除玩槍桿子,或包餃子而外,啥也不行。住枋寮時,她在菜園裡累得滿身大汗,我實在過意不去,就跑去幫忙她。她不但不感激我,反而嚴厲的說: 「走開!走開!不要來搗蛋!」 現在她織草帽是專門技術,我這個門外漢,自然更不敢問津了。 但下廚房還是可以的;但她卻說:「這是女人的事,用不著你管!」 我想抱孩子散散步,她說:「穿軍衣抱小孩,成什麼體統?」 我穿便服外出,她又說:「堂堂皇皇的軍官不作,為什麼想坐小癟三?」 甚至我打的領帶,擦的皮鞋,她都不順眼。我真有動輒得咎之感。(《新生副刊》.51.8.20.) 迴 響: 本文是我第一篇在國內報刊上發的文章。當時有沉鈴先生在《新生副刊》 發表《理想夫人》一文,道出他的夫人如何如何賢慧、體貼,他這一生是多麼幸福,羡煞不少家庭。幾天之後,就有章大牙先生的《駁理想夫人》,說他的夫人是多麼兇悍。拔扈,他就像生活在地獄中,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沉先生所說的女人。於是在《新副》上引正反相對的筆戰。 當時《新副》的主編童尚經先生就借刀使力,來一個《理想夫人》徵文。不管夫人理想不理想都可以一吐為快。果然掀開論戰的高潮.主編在徵文啟事中言:作者不限於有婚夫妻,那怕是向壁虛構,只要寫得生動傳神亦受歡迎。當時,筆者尚在軍中,孤家寡人一個。那時正是寫作起步,投稿旨趣高昂,就閉門造了這輛「車」,騙過了老編,獲得一筆稿酬。有趣的,文章發表後約兩星期,接到曾在我們營部連務預官役的楊文雄先生來信質問,為什麼結婚都不告訴他,怕他送不起紅包嗎?簡直不夠朋友。 老編不斷在《編者按》中說:「稿件如雪片飛來」,前後延續了大半年。後來將這些文稿彙集出版《理想夫人》專輯,在書市上引起熱賣。並在臺北《新生報》大樓舉行《理想夫人》作者茶會,歡迎攜眷參加,附送《理想夫人》兩冊。當時我已調國防部工作,近在咫尺,當然不會放過這場熱鬧。 由於轟轟烈烈的「演出」,在報界引發熱浪,許多副刊都依樣畫葫蘆,出個題目讓大家來寫,然後出書熱賣,燃燒好大一陣子。(1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