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孔子養秘方
孔子的養生秘方
周仲初
提起孔子,很少有人會將他和養生聯繫到一起。但孔子的確在養生方面頗有建樹。他的養生思想深為後世養生家所重。明代著名養生家萬全十分推崇孔子的養生之道:「認為孔子養生之備,衛生之嚴,其飲食之節,萬世之法程也,何必求之方外哉?」清代著名學者李漁也在《閒情偶寄》中評價:「從來善養生者,莫過於孔子。」
那麼,孔子究竟有什麼養生秘方呢?
不知老之將至
養生說到底就是一個生死問題,如何認識生命,如何理解死亡,對養生者而言,無疑至關重要。
對於人的生死,孔子的態度極為豁達;「自古皆有死」,這種理性的態度也決定了他不會如後世許多帝王一樣陷入對不死的妄求。
但孔子在戰術上(包括身心的保養,生命的呵護等)則是極為謹慎、小心的。
孔子認為生活中有三件大事,必須認真對待:「子之所慎:齋、戰、疾。」將疾病與齋戒、戰爭相提並論,他對於身體健康,防治疾病的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魯國的季康子聽說孔子有疾,特意贈送藥物,孔子接受,但沒有服用,理由是:「丘未達,不敢嘗。」「達」為通曉之意,常人多半是病急亂投醫,孔子則不輕言嘗試藥物,無疑有出於對身體健康的考慮,正如朱熹所言:「未達,不敢嘗,謹疾也。」
孔子曾描述自己的生活:「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細細品味,這句話是頗有養生樂趣的,正是由於生活充實,「不知老之將至」,省卻了許多不必要的擔驚受怕,從而心胸坦然,長壽也不期而至。
人生「三戒」
孔子不是醫學家,但他基於人的不同階段生理狀況,提出了有名的養生「三戒」,開創了後世養生領域「階段養生」的先河。
據《論語.季氏》記載:「孔子日:『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在這裡,孔子根據人的年齡與生理狀況,將人的一生分三個階段:「少之時」、「及其壯」、「及其老」。後世儒家學者認為這三個階段分別對應於「二十九以下」、三十至五十」、五十歲以上」,強調在不同的時期。要遵循不同的養生規律:
壯年時期,血氣方剛,身體發育完全,精力充沛,易怒好勝,因此戒之在鬥;年老時,血氣衰落,「多好聚歛」,養生應該注意順應天道,安其天命,切忌貪心不足,慾望過多,因此應該「戒得」。
孔子的「三戒養生」理論上無疑是對人生、長、壯、老的規律總結而來的真知灼見。他將生理功能的不同歸因於血氣變化。
「血氣」一詞頗具醫學內涵,主要在生理的功用,被認為與生命、壽夭有著密切關係。
孔子在肯定「血氣」生理功用的前提下,分析了不同生理階段血氣的階段性變化特徵,並為之注入了心性修養的內涵,強調可以通過一定方法來防止血氣失衡帶來的不同影響。
食寢居容之道
儒家學說講究身體力行,強調在日常生活中修身養性,認為在生活中處處都是修行。在《論語》中,關於飲食方面的論述頗多,也很細致,生動地反應孔子世俗生活的真實面。
孔子對於飲食的要求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此外,孔子從衛生、禮制等角度提出八不食的要求:
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食忹,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除了飲食之外,孔子也非常重視睡眠的質量,留下了「寢不言」、「寢不尸」的名言。
「寢不言」,也就是臨睡不要說話。以現在眼光來看,睡前說話容易使人興奮,影響入睡,嚴重地甚至會導致失眠。
「寢不尸」是指睡眠的姿勢不要仰面朝天,這是符合養生之道的。
「仁者壽」
在孔子的養生思想中,有一個著名的理念──「仁者壽」,被後世醫家、養生家廣泛接受,成為有名的養生格言。
《論語.雍也》記載:「子日:『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歷來的解釋都注意到仁者「靜」的特點。董仲舒認為「精神者,身之內充也」,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淨,心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且多其治。」也就是說仁者由於道德高尚,內心平和,再加之能夠調養身體,故此「多且治」。「多」即長壽,「治」即健康,長壽且健康,這才是有質量的人生。
作為儒家理想的人格,仁者的境界應包括身與心的和諧。過去我們只重視「仁」字所强調,人與人之間愛的涵義,而忽了仁字還有「愛自己」的一面。而這愛自己就體現在對於身體與精神的呵護,追求精神與身體的和諧。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但從養生角度卻是最容易看到一個真實,有血有肉的孔子,看到一個春秋時代的養生達人!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