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月是故鄉明》序

《月是故鄉明》序 瞿毅 此書分三單元,第一單元《故鄉風物》,寫於民國六十年代。那時正是海峽兩岸尖銳對峙,相互拼殺。我讀杜甫《月夜憶舍弟》詩,感受良深:「有弟皆分散,無家問生死」,我雖有家但不敢問。一旦被打入黑五類,那就是沒完沒了的折磨,所以家人都說我不在人間。為掩當權者耳目,每年七月半,家祭祖先亡魂時,都要為我燒一包「袱紙」。第一次回家,老弟伯玉和我閒聊時談起此事,還問我:「哥,這一天你有什麼感覺?」「我什麼感也沒有。」不過,我偶爾在夢中隱約看到:「瞿毅之墓」的石碑,這是不是感覺,我不知道。 既不能向家人寫信,就寫家鄉的雞毛蒜皮「小事」,約紓懷鄉,並無傳之久遠之意。但幾次還鄉發現,我所記之事物,因時代之變遷,全被淹沒了,如水利的興建,「冬水田」就沒必要。「棧房」不存在,自然看不到「未晚先投二十八;雞鳴早看三十三」的趣聯。大家都抽香煙,還要「煙客」幹嘛?生活水平提高,誰還去去坐「冷酒館」?化肥普遍使用,「四川蛇」還多得起來嗎?故我十分珍惜這些記述,便把它列入我全集第十冊的一部分。 兩岸敵對三十多年,終能歡欣相聚,正是魯迅所謂:「歷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故第二單元名為《故鄉人情》,共收集了六篇文章,兩篇探親所見所闈,有歡笑,有悲切。兩篇是我見的重慶,一切都在進步中。另兩篇寫「南泉」,我沒經南泉「坎坷」路,不可能有後半生的平順日子。 第三單元「故鄉山水」、其實,就是就篇「遊記」,長達三萬餘字。那是民國百年,兩岸政府和民間都各取所需的擴大慶祝。「臺中市青溪新文學會」要組團赴成都市發書畫聯展、座談。原是方理事長蓉生負責招兵買馬,但中途身體違和,不能遠行,相繼無人,幾乎不能成行。書界耆宿王西一先生自抱奮勇,願為大家服務。王先生近九旬,精力充沛,熱心公益,望重兩岸藝壇,經他登高一呼,很快就成團。 說起王先生,倒記起一件有趣故事,那是剛開放探親,王先生適任臺中市書畫界的領袖,會員眾多,大家都知道王老人脈廣,要求他安排交通工具,集體返鄉,王老想到空軍總部有位資望的高老長官。這位老長官也夠阿莎力,二話不說,聽完王西老請求後說:「派一架飛機接送就是了。」於是,這一百多「返鄉客」就風風光光乘著探親專機飛越臺灣海峽,回到闊別三十多年的老家,歌唱「團圓曲」。 這次只有二十六人,這是王老要求的高水準訪問團,一定是要精於書畫,寧缺無濫。已足二十四人。但旅行社一定要有二十六人才能出團。王就想到我,我們有多年交情,他的事就是我的是。但我既不會書也不會畫,與王老要求的標準不相符。但王老又出主意:我曾是《古今藝文》雜誌社長,又在專科學校兼過課,是教授級的等流,夠資格了。內人尚在猶豫,經女兒們勸說,終於點了頭。 王老不但為我們跑腿,還怕我們吃不好,為我們每人增加五十元人民的伙食費。 這次旅遊,真使我大開眼界,我親臨群山之王的普陀山,冰河之奇的「海螺溝」,莊嚴宏偉的樂山大佛,千載奔騰息的都江堰」。更追尋到世界珍寶熊貓之根源,我心中油然而生「月是故鄉明」之情    延伸閱讀:  杜甫:《月下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書长不達,况乃未休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