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端午節的故事


端午節的故事

                            
端有開始之意。秦始皇名政,政與正同音,故將一年開始的「正月」,改為「端月」。午與五同音,故端午節亦稱為端五。每一個月都有端午和端五。端午為一個月的第一個午日,端五為一月的初五,午與五不同在一天,所以如果是閏月,一年有二十六個「端午」。唐玄宗生於八月五日,張說上大衍曆,序云:「謹以開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獻之。」唐德宗生於天寶元年四月初五,古人亦謂之端午日生。可知端午並不單指五月初五而已。
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懸掛艾草、菖蒲,其來源,隱藏著一個感人的故事。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殺人魔王黃巢,於唐僖宗中和年間,自山東曹州起兵造反。適逢飢荒之年,朝政敗壞,租稅其重,民不聊生,乃鋌而走險。一時附從者眾,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無所不為。食用不繼時,竟殺人為食。一日,黃巢的隨從擄來一對夫婦,男的揹著十歲大的孩子,女的牽著五、六歲的孩子。黃巢好奇的問:為什麼揹著大的,牽著小的?他們回答:大的是哥哥的,小的是自己的。哥嫂已在逃難中死亡,僅留下這個孤苦無依的孩子,所以要揹著他,惟恐走失。自己的孩子走失了,他們還可以再生。想不到這位殺人魔王竟動了惻隱之心,不但沒有殺他們,反而給一袋米、兩錠銀子,要他們回到故鄉去,並吩咐他們在門上懸掛艾草、菖蒲,免被士兵騷擾。他們回去之後,就照著去做,果然沒有受騷擾。其他的人民也學樣,均能安全渡過。從此之後,端午節這天都艾蒲飄香。
端午節划龍舟,至今不衰,每年這天,都要熱鬧一番。划龍舟的來源有很多種傳說,最普遍的說法是紀念屈原。屈原為戰國楚人,博聞強記,明於治亂,嫻於辭令,為懷王時的大夫,甚獲信任。上官大夫嫉其能,屢進讒言,懷王因而疏遠他。到襄王立,仍信讒言,乃放逐江濱,原作《漁父》等文以見志。遂於五月五日投江而亡。江中鱷魚為患,附近居民為使其屍體不受侵蝕,大家齊心合力,便競相駕舟打撈,這就是後世龍舟競賽之始。
其二為紀念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春秋楚人,其父奢及兄尚,均被楚平王所殺,子胥逃到吳國,助吳伐楚,進兵郢地。後平王歿,子胥掘平王之墓,鞭屍三百,以洩其恨。後來吳國敗越,越王句踐向吳王夫差請和,夫差許之,子胥苦諫不從,而太宰伯嚭又進讒言,夫差認為他別具用心,就派人送一柄劍,逼子胥自殺。子胥對屬員說:我死之後,挖出眼睛來,懸在吳都的東門城上,讓我親見越軍進城滅吳。夫差聞言,勃然大怒,便將子胥的屍體用鴟夷皮包著,沉入江中,吳國百姓多同情子胥,不忍見其屍體石沉江底,就暗地划舟尋找,於是演變成龍舟競賽。
其三說:為越王句踐利用端午節划龍舟,訓練水師以擊吳。從這些傳說,可見龍舟競賽始於春秋戰國,至今有兩千多年了。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尤其他的愛國情操令人敬仰。民國二十六年,日本軍閥掀起侵華戰爭,盧溝橋事變,揭開我抵禦強鄰為自衛而戰的序幕。當時,為了準備長期抗戰,決定自南京遷都重慶,志在復興。文藝界人士配合軍事作戰,大力展開文化宣傳工作,為抗日救亡獻出一份心力。於民國二十七年,經過不斷的磋商、討論,在他的一生中,表現的愛國情操最為堅定、突出,於是將他五月五日投江殉國之日訂為詩人節。自民國二十八年端午開始,舉行第一屆詩人節大會,至今已經有五十五屆了。每到這一天,全國各地的詩人都要辦活動,來紀念這位光耀史冊的詩人(《彰中人》一一六期.83.6.1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