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掌聲響起之六,心靈甘泉


  掌聲響起之六  
心靈甘泉
   瞿 毅
一、人爭一口氣     
一對夫婦有三個大餅,各吃一個之後,還賸下一個,於是兩人打賭,看誰能不說話,誰就算贏。為了爭這塊餅,大家都緊閉尊嘴,怎麼也不說一句話。正好這天有小偷來光顧,眼睜睜看到家裏的金銀財寶被搬光,他們還是三緘其口。小偷因而得到鼓勵,回頭一見女主人尚有幾分姿色,立刻來一個覇王硬上弓,男主人怕輸了大餅,還是不吭氣。女主人不堪小偷的凌辱,便憤怒地對丈夫說:
「我被人家欺負了,你還不講話!」
先生拍手哈哈大笑:「妳先說話,你輸了!」便立刻去搶那塊大餅。
「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人為了爭一口氣,往往失去理智,害人又害己。但今天有許多人,就因「爭」而苟活於世,如果不爭,就不能譁眾取寵,不能譁眾取寵,就沒有生存的空間。
五縣市實施周休二日制,相信主其事者也知道是不便民的,但是為了凸顯自己,為了爭一口氣,不管民眾如何反對,議會如何杯葛,都得爭下去。
大陸上的中共政權何嘗不是如此,眼見東歐共產國家如骨牌似地倒下去,大陸人民以肉血之軀來抵抗戰車與槍砲,他們還是死鴨子嘴硬,非爭下去不可!即使自己老婆被人剝光了衣服強姦也不在乎,別人的反對,抗議又算什麼哩!(《彰中人》四十五期79.4.30

 二、蔣公的求知精神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蔣公的學識淵博,就像「河海」、「泰山」這樣累積起來的,同學們只要肯努力,也會像蔣公一樣有成就。
蔣公雖為一國之元首,遇有不懂的事,他一定追根究底,必致完全明瞭為止。民國五十六年春節過後第一天上班,他到國防部每一間辦公室巡視,向工作人員拜年。那天正輪到我值班,大約十點鐘左右, 蔣公走進我們的辦公室。當時我們正在測試一種新發明的密碼機,他就走上前,對機種的用途、性能、結構、優劣都有深刻的了解。他到部隊視察也是如此,見到新增的槍砲、車輛,他必一一垂詢。所以他每到一個單位,迎接的主官們,就特別留意這一點,免得被「考倒」。
蔣公讀書非常細心,重要的地方一定要用紅藍筆圈點、而且還作眉批和札記。他最喜歡閱讀書籍之一「荒漠甘泉」,就是如此讀的。軍中曾就 蔣公批閱的《荒》書印發給幹部閱讀,作為進修的範本。
蔣公在日理萬機之餘,固然要讀書;在國家存亡關頭、生命危殆之際,仍然不忘讀書。抗戰期間,日軍攻到獨山,陪都重慶岌岌可危,人心惶惶,但 蔣公還要他的隨員去市區買書。民國三十一年二月, 蔣公訪問印度,在飛行途中,發現有四架不明機群向座機接近,隨從人員都驚慌失措,但 蔣公仍是鎮定如恆,繼續看書。如果讀書能達到這種境界的話,還讀不好書嗎?
民國十一年十二月一日, 蔣公由上海乘「塔虎脫」總統號遊艇,經香港到廣州去晉見 國父。在船上,每餐飯後,他都留下菜單,與隨行的親人研究英文單字的拼讀及意義,而且還非常耐心的紀錄下來。在兩天半的行程中,他學會了許多英文單字和句子。如果同學能像 蔣公這樣學習英文,相信你的英文一定學得好。
蔣公最好的習慣是寫日記,數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寫日記不但能培養一個人的恆心毅力,而且可以留下許多珍貴的史料。 蔣公的日記就是一部真實的中國現代史。在台灣不容易見到 蔣公的日記。但在大陸上,中共於南京設有第二現代史料館,那裡面就陳設了部分 蔣公的日記。同學們如果有機會,可以去看一看。大人物寫日記有歷史價值,一般小人物也同樣有價值。譬如你今天記下從彰化到台中,坐火車好多錢?坐汽車好多錢?或者記下一個便當好多錢?乙套西裝好多錢?乙雙皮鞋好多錢?到幾十年,幾百年之後,就可憑這些數字判斷出今天的物價水平,和人民生活程度之高低。
就因 蔣公這樣熱切求知識,所以學問非常淵深,不但對眼前的軍國大事分析透徹,對中西文化體會深刻,就是地方的人物典故亦瞭若指掌。民國十一年初, 蔣公賦閒在家,與家人同遊蘇州。他馬上就告訴親人:這座城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遠在西元前五二五年(相當於周景王時代)吳王就下令建築此城作為首都。這裡最有名的名勝,就是虎丘的斜塔與劍潭。這座塔最初建於公元六0一年(隋煬帝仁壽元年),到西元一四二八年(明宣宗宣德三年)燒毀。現在所見到的塔建於西元一四四0年(明英宗正統五年),因略有傾斜,所以稱斜塔。
另有劍潭的來歷,源於吳王要鑄一柄劍,所用的金屬無法熔化。鑄劍者的妻子眼見丈夫的事業要失敗,就依照鑄劍的成例,必須向火神有所貢獻。於是她為了要協助丈夫成功,就割破自己臂上的動脈血管,注入需要熔化的金屬中。妻子雖血盡而亡,劍卻造成了,名為「勝利之劍」。後來吳王死了,這柄劍也隨之埋在地下。秦始皇統一六國,巡行來到蘇州,就要尋找這柄名劍。於是下令徵集五六百名勞工來挖,但挖了很久、很深,都沒有見到,留下一個大坑,後來積水,便成為今天所見到的劍潭。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體會出 蔣公對周遭的事物非常關心,力求甚解。同學們也可以把你的家譜拿出來研究一番;把住家附近的媽祖廟、開漳聖王、福德正神考證考證,增加你的見聞。
從 蔣公這些追求知識小故事中,我們得到一個結論: 蔣公隨處學習,隨時學習,認真學習,而且持之以恆。如果同學能效法 蔣公這種精神,現在學業必會進步,將來事業必能成功。(《彰中人》七十八期,81.4.15
,此事現在的多數日本國民仍然難以忘懷。」

三、王永慶談讀書的態度

王永慶是個傳奇性的人物,他能成功得之於苦幹的精神,與豐富的經驗。但他就不重視讀書嗎?不,他也非常重視讀書。他特別強調讀書必須與經驗相結合才成。郭泰先生所作「王永慶奮鬥史」一書中,寫到王永慶對讀書的看法,或可作為同學們建功立業的借鏡。今特摘錄於後,以供參考。王永慶認為讀書應注意三點:
第一點,讀書必須認清目的。讀書是為了將來能夠「致用」,有此認識之後,你讀書的態度、用功的程度,選擇參考書,課外進修等等都會有一個新的角度,才會真正的讀書。可惜一般人忘記讀書的目的,變成為文憑、為升學、為虛榮、為了跟大家念熱門的科系而拼命惡補。寶貴的求學時代過去了,文憑也拿到了,卻發現不能「致用」,時間浪費了,人也糟蹋了。
王永慶回憶他小學讀書的情形,感慨地說:「那個時候如果我認真一點,說不定還可以繼續念初中,甚至高中。這樣的話,我今天就會更進步了。可是那時候我對唸書沒有興趣,因為我實在不清楚唸書真正的意義在哪裏?如果不知意義何在,做什麼事情都會覺得很辛苦。在這種情形下,能逃避不了的,做起來也是很不耐煩,自然就馬馬虎虎,能應付過去就算了。」
第二點,學問必須在實際工作中驗證。王永慶認為:有許多人學問固然高深,但因為缺乏工作經驗,他的學問便無從表現出來。學問不在實際工作當中應用、貢獻為成果,那麼再大的學問也是沒有用的。必須在實際工作當中驗證、修正,肚子裏的學問才會精純,而工作也因而越做越好。
有的人沒受什麼教育,他知道自己沒有學問,什麼都不懂,便安分守己,埋頭苦幹,不驕不狂,做的雖然不是很重要的工作,但是他一點一滴做好它。由於苦幹實幹,他們的經驗逐漸累積,由小而大;他們的成就亦積少成多,終有一天他們成就了大事業。所以,他們因為沒有學問才更本份、更謙虛、更努力,沒有學問反而造成了他們的成功。
第三點,學問無理論與實務之分。王永慶表示,我們常常聽到有人把學問分成理論與實務,這是偏頗的、不正確的。一本書所寫的是作者智慧的結晶。這份智慧是作者的經驗,他把自己的心得印成書傳授給大家,是最寶貴的知識。知識其實便是經驗的累積,怎能說它是理論的呢?問題在於讀書的人只記下書中所說,沒有經過實際體驗,沒有消化,沒有自己的心得,於是便說它是理論的。
就像看一篇小說或是一齣戲,其中的情節使你想起自己的經驗;例如離別、或是重逢,那種遭遇是你所經驗過的,你便容易被感動,陪著戲中人掉淚,這便是共鳴。同樣一本書,讀的人各個感受不同,這說明每個人因為經驗不同,其共鳴程度便迥異了。
甚至同一本書,幾年後重讀,會發現體會的程度又加深了些,這表示幾年的經驗使你共鳴的程度深入了。所以,讀一本書,必須配合自己實際的經驗,互相印證啟發,那才有用。如果你完全沒有經驗,書本看了也不懂,勉強硬背下來,那就是理論的。這麼一來,經驗仍然是作者的,不能成為你的經驗了。
王永慶認為:台灣的一般大學生畢業之後,取得了文憑,自認有了學問,不切實際,好高騖遠,大都不願從最基層幹起,認為幹個主管綽綽有餘了,殊不知空有學問是不夠的。
還有,畢了業找到工作之後,大都鬆懈下來。其實,學歷只表示你學到了若干的知識,能否用在實際工作上,那還有待考驗。就業也只是人生的開始,應該比過去求學時更緊張、更努力才對。(《彰中人》三十九期..78.12.31

四、幽默,生活中的滋養劑

郭泰先生繼《智囊一00》之後,又寫了《幽默一00》。在《中央日報.長河》版連載時,我每日必讀。當這個專欄結束後,好一段日子不習慣,我常想:「他為什麼不寫《幽默一000》呢?」
現在遠流出版社已出專集,我又買了書,再重溫一遍,一百位幽默風趣的人物,又在我心中躍躍然動。特寫此文,推薦同學,熟讀此書,進而培養幽默感,美話你的人生,趣味你的生活。
幽默不只是逗人發笑而已,更重要是「排難解紛,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在沉悶中帶來歡笑。」雷根大總統算得是幽默大師,往往是出語驚人,化解尷尬。
有一次他訪問中美洲一個國家,在國會發表演說。突然有左傾共黨分子從座位上站起來,拉開布條,宣讀抗議書。安全人員如臨大敵,不知所措。雷根總統神色自然的說:「不要管他,讓他讀完,在他們國家裏,那有這個機會?」此語一出,不僅消除了緊張的氣氛,也幽了共黨暴政一默。一九八一年三月三十日第二任總統上任才六十九天遇剌,他被送進醫院,面對醫師問,你們是共和黨還民主黨?醫生回答,今天我們都是共和黨。他在生命遭到危急時仍不忘幽默。
另一次,是雷根應邀演講,電視台做實況轉播。演講完畢,全場掌聲雷動。雷根示意他的夫人上台,和他一同接受眾人的歡呼,但南茜可能是一時緊張,摔倒在地,熱烈的場面突然變得鴉雀無聲,面面相覷。雷根立刻上前扶起南茜,並幽默地說:「我想我的演說內容沒有這麼蹩腳吧!」話一出口,又響起熱烈掌聲,尷尬的場面為之化解。
筆者在另一本書看到一則故事,有一位將軍,邀宴賓客,吃得正高興的時候,一個二等兵來上菜,不小心低了幾滴菜湯在將軍的禿頭頂,笑聲立刻停止,靜待將軍大發雷霆,不料這位將軍不在意地說:「我的頭髮正需要一點養料。」立刻引起一陣大笑,把尷尬化為烏有。
名教育家張伯苓,為天津「南開大學」的創始人,他在一次畢業典禮上,妙喻男女婚姻:第一種像狗皮膏,貼上去很麻煩,撕下來很困難,如老式婚姻。第二種像橡皮膏,貼上去與撕下來都很容易,如新式婚姻。第三種像汽球,飛到那裏,就算那裏,如影戲界的兒戲婚姻。
法學耆宿王寵惠先生,曾任司法院長、外交部長、海牙國際法官等要職。有一次他在倫敦參加外交界的宴會,一位英國貴婦與他談到中國媒妁之言的婚姻,不如西方的自由戀愛的婚姻好。
王寵惠先生笑著回答:「這好比兩壺水,我們的是一壺冷水,放在爐子上逐漸熱起來,到最後沸騰了。所以中國夫妻間的感情,起初很冷淡,而後慢慢就好起來,因此很少有離婚的事件。而你們就像一壺沸騰的水,結婚後就逐漸冷卻下來。聽說英國的離婚案件比較多,莫非就是這個原因嗎?」
蔣緯國將軍更是一位非常幽默的人,他曾經說,他是唯一有資格唱「哥哥爸爸真偉大」的人。
先生當選總統之後,有人問他感想如何?他幽默地回答:「過去三十年來,我是總統的兒子。熬到現在總算升級出頭,變成總統的弟弟了。」
蔣將軍任國防部聯合作戰訓練部司令時,有一天率領一批中外記者到成功領訪問。士兵們見到這些貴賓,心裡難免有些緊張,當排長喊「向左轉」的口令,他們居然向了右轉。一時之間,無論是排長、士兵和在場的中外記者都非常尷尬,不知如何是好?
蔣將軍不慌不忙對旁邊的記者們說:「你看,現在你們終於知道我們的士兵都堅決向右了吧!」
立刻爆出一陣笑聲,尷尬的場面,也就因他的機智與幽默而煙消雲散了。
國學大師梁實秋先生,窮畢生之力研究莎士比亞,花了三十年的時間,譯完「莎士比亞全集」。他的散文也寫得很好,不會有人不知道「雅舍小品」吧!有人問先生翻譯與寫作的差別時,他幽默地回答:
「翻譯就向別人請吃飯,是一種享受,然而菜是主人所訂的,菜好不好,喜不喜歡吃,完全不由自己。寫作就像當主人請別人吃飯,菜單可完全隨自己的喜好去擬訂。」真是妙喻!
法國的大文豪伏爾泰,他活到八十四歲。臨死之前,神父為他禱告。他問神父受何人的差遣而來?神父說是上帝。伏爾泰伸出枯瘦的手說:「讓我看看介紹信,以證明你不是冒牌貨。」面臨死亡時,還不忘幽默。
邱吉爾是一位集政治家、大戰英雄、文學家於一身的傳奇人物,他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乙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一九四0年,他就任首相不久,即赴美訪問羅斯福總統,以便瞭解美國的外交政策。有一天早上,羅斯福去拜訪住在白宮客房的邱吉爾。不巧,邱吉爾剛洗完澡,全身赤裸走出浴室。羅斯福見狀扭頭要走。邱吉爾叫住了他,並神色自若地說:「英國首相對美國總統坦誠以待,沒有任何的隱瞞。」這一語雙關,不但化解了兩人的尷尬,也表達了英國對美國的誠意。
以色列的獨眼將軍戴揚,曾以閃電式的奇襲戰術,在六天之內就擊潰了埃及聯軍,揚聲國際,他也是一個非常機智、幽默的人。有一次,他在限速七十公里的公路上,以一百二十公里的速度飛馳,遭憲兵攔截,戴揚對憲兵苦笑說:「我只有一隻眼睛,你要我看什麼呢?道路還是計速表呢?」
以上是書中的一些片段,夠幽默了嗎?你也不妨從日常生活中去培養吧!到緊要關頭,或許能幫助你化解尷尬的場面呢!(《彰中人》二五期.78.3.15
五、修身養性的隨身寶典《智囊一○○》
上學年畢業典禮時,校長在致詞中指出,有一名應屆畢業生,送他一本郭泰先生寫的《智囊一○○》,讀過之後,得到很多啟示,便寫了一篇《如何實踐我們的理想》,以「勉高三畢業同學」,刊於《彰中人》第十四期,相信各位同學都讀過了。
筆者素有愛書癖,一聽是這樣的好書,就立刻去買一本回來。拜讀之後,覺得這本書,不僅是商場中的「孫子兵法」,具有「百戰百勝」的功效,更是青年人成功立業、修身養性的標竿,尤其書中許多「金玉良言」,及一些企業家奮鬥的過程,更實踐的榜樣。
這本書的作者郭泰先生,在筆者的印象裏,知名度並不是很高,僅僅在《中央日報》的《長河》版,讀到他《幽默一○○》的連載。我是在無意中愛上這個專欄。每天早晨拿到報紙時,首先要看的,就是它。我往往在華視晨間新聞的陪伴,或吃早點中讀完。今天這個專欄已結束,再也找不出第二個更吸引我的專欄了。
站在商業的眼光來看,《智囊一○○》,應該是一本暢銷書。就因為暢銷,作者就以同樣的風格,寫了《幽默一○○》,這兩本書的每一篇的字數都在八百字左右,一口氣就可以讀完。在今天這個繁忙的社會裏,的確抓住了讀書人的胃口。無論在車站、床上、車廂,甚至馬桶上,花個三五分鐘,就可以讀完一篇。我也希望同學真把它當成「隨身寶典」,時常帶在身邊,隨時都可拿出來看幾篇,獲取許多寶貴的啟示。
台灣塑膠大王王永慶先生,幾乎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的成就令人羡慕;但他能有今天不是憑空掉下來,完全是靠機智、刻苦耐勞換來的,後生小子焉有不效法之理?
王永慶於十六歲時,在嘉義開了一家米店,他就想出一套「服務到家」的經營理念來。每當新客戶上門買米時,就主動要求為客戶把米送到家,然後記米缸的大小,人口的多少,食量如何?約莫算出買一次米可吃幾天,等快吃完的時候,就先送去。當時沒有電話,這樣做,不僅減少顧客叫米的麻煩,也套住了顧客,他的生意就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
有一次,王永慶向林場投標一批原木,在激烈競爭之下,他高價標得,很多人都幸災樂禍,認為他會血本無歸!可是,他賺了大錢。這不是靠運氣,而是在招標的前一晚上,他暗中潛入水池裡,把原木數得一清二楚,所以才敢出價。王永慶出身寒微,養成他節儉的美德。一塊作體操道具用的毛巾,用了二十九年還沒有丟。他曾告訴他的工人:「你們所戴的工作手套,如果手掌心磨破了,不妨翻過來,換在另一隻手上再用。」
王永慶也是一個非常有恒心的人,他從四十九歲開始運動,二十二年來未曾間斷,每天清晨四點鐘起床,不論是冷天,或颳風下雨,甚至在國外,都不例外。
王永慶曾經買下許多兩斤重的瘦鵝,他用包心菜的粗葉子飼養,兩個月之後,就肥大得高達七、八斤。因為瘦鵝具有強靱的生命力,不但胃口大,而且消化力強,只要有東西,立刻就肥大起來。這給他兩點啟示:
第一、任何人在失意時,要像瘦鵝一樣忍饑耐餓,鍛鍊自己的忍耐力。只要餓不死,一旦機會來臨,就會像瘦鵝一樣,迅速地強壯起來。
第二、鵝之所以瘦,不在鵝之本身,而在於養鵝在於養鵝人的飼養方法。企業的經營也是一樣,好與不好,不在員工,而在於老闆的管理方法。今天我們辦教育也是一樣,常有人怨嘆學生素質太差,我們是否也該回過頭來,檢討一下教育的設計有沒有問題。
在本書中,作者寫震旦企業的董事長郭進財先生,他家世代務農,十幾歲時,經常下田幫助父親工作。耳濡目染地看到父親從選種,到培植秧苗、插秧、除草、施肥、防害、收割,每一過程不但辛勤努力,全力以赴,做到最好,而且限時完成階段性工作。於是他發現種稻成功的訣竅在腳踏實地,不偷懶,不摸魚、默默耕耘,而後才有豐碩的成果。先生就把這些道理,運用在他的工作上,從最基層的推銷做起,逐步攀升到總經理、常務董事,最後被震旦企業創辦人陳永泰先生選為接班人。在企業界來說,選一個異姓做為自己事業的繼承人,是極為罕見的。同學們讀書如能腳踏實地,完成每一階段該做的事情,相信一定能把書讀好。
哈羅‧季寧(Harold Genee),是美國企業界的管理天才。一九六○年擔任「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的總裁。當時該公司的營業額僅七億六千萬美元,利潤只有二千九百萬美元;到了一九七七年退休,營業額為一百六十億美元,利潤高達五億六千萬美元。在他主持的十七年中,營業額與利潤成長了約二十倍,並有十四年半的時間,每年的成長都超過百分之十。
他認為學院派的管理理論、公式,以及經營檢核表,在企業界根本不管用;因為企業不是科學,沒有一成不變的定律,它與任何生命體相同,是千變萬化的,所以不能套用任何公式、理論,或檢核表。他用「木柴爐子來烹飪」的道理解釋經營哲學。
用木柴爐子來燒牛肉,你的眼睛一定從頭到尾盯着鍋子,隨時注意鍋裏的變化,不時用鼻子聞一聞,嘴巴嚐不嚐,是否該放點味精,加一些香料,這樣燒出的牛肉才符合自己的口味。讀書也應該如此,要從頭至尾盯着,不要因分心而「壞了一鍋牛肉」。
《智囊一○○》就是用這些小故事串聯起來的,企業家的成就,正是我們攻錯的好所在。(《彰中人》一八期77.10.15
六、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讀『臨終的智慧』 
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最近讀了愛先生所編的《臨終的智慧》乙書,其中談到中外歷史上兩百餘人臨終時留下的「智慧」,有的嚴肅、有的壯烈、有的詼諧風趣,可給我們很多啟示。願摘錄數則與你共賞。
國父中先生,他臨終的遺言是:「和平、奮鬥、救中國!」至今還值得吾人省思。
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先生,一八六四年五月他在天京(今南京)重病,他領導的革命事業將土崩瓦解時,還下詔鼓勵南京的軍民:「大眾安心!朕即上天堂,向天父領到天兵,保固天京。」可見他死不認輸,還想借天父(耶穌)之力,圖東山再起。
南宋忠臣岳飛,他被奸臣秦檜誣陷入獄,獄吏擲筆要他認罪時,他知辯護無益,只提起筆來寫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多麼的灑脫。
革命女士秋瑾,真是不讓鬚眉,她被滿清官員逼供時,援筆寫下「秋風秋雨愁煞人!」就慷慨赴義。
史可法南明抗清英雄一六四五年,清軍包圍揚州,他據守不屈,誓與城為殉。城破被俘,豫親王多鐸勸降不成,親自拔刀欲殺他,史可法挺身迎刃,嚇得多鐸倒退幾步,直呼:「好男子!好男子!」多鐸知史可法終不可屈,就成全他名節,他在臨終時,悲壯地說:
「與揚州城共存亡,這是我的夙願,即使把我碎屍成段,我也甘之如飴!但是揚州百萬百姓不可殺害。」他才是真正愛民的領袖,死到臨頭,還想到「百姓」。
從荷蘭人手中光復台灣的鄭成功先生,他在病中讀到太祖遺訓,痛不欲生,雙手緊抓面部,皮破血流,近於瘋狂地說:「自國家飄零以來,枕戈泣血,十有六年,今日忠孝兩虧,我有何面見先帝於地下!」旋即倒地而亡,時年三十九歲。
在古羅馬有女數學家海帕西婭,逝於西於三九一年。當時羅馬皇帝強制推廣基督教,禁止一切異教,不准人民學習數學、天文等知識。海帕西婭堅持學習數學,並宣傳科學知識,引起宗教狂徒的憤怒,便把她抓起來,要燒死她,把她放在熊熊烈火中,逼她表態:是數學,還是要命?這位偉大的女數學家很堅定地表示:「我要數學!」真是捍衛真理、知識的鐵血勇士,永垂青史。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哲學家,自然科學家希魯諾先生,他早年入修道院,為「多明我會」會士,後被控為「異端」,革除教籍,流亡國外,一五九二年回國,信奉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並勇敢地宣傳這一違背神學教義的真理,被捕後,打入地牢,最後判處火刑,焚死在羅馬鮮花廣場的十字架上,他面對即將火化他生命的烈火說:「為真理而奪鬥的人生是最大樂趣。」
發明進化論的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當他七十三歲,心臟病突發,好不容易才從昏睡中醒來,對侍候在側的妻兒說:「我才不怕死吶!」就安詳地閉上眼睛。
有發明大王之稱的愛迪生,他應該算是工作狂,每天工作達十五、六個小時。他八十四歲告別人間時,最後一句話是:「我要工作到撒手人寰的一剎那。」
埃及最後一位女王,名叫克麗奧佩德拉,她有絕世容華。但不堪內部鬥爭,決心要自殺,她的死法很特別,想讓眼鏡蛇咬死,可是當她要死時,卻找不到了。後來,在花園中一棵無花果樹下發現了眼鏡蛇,她很高興地說:「親愛的,原來你躲到這兒來。」
法國的英雄人物拿破崙,他臨終時叫著:「法蘭西、軍隊、軍隊的首腦、約瑟芬。」約瑟芬是他離婚的妻子,在最後一刻還不忘記。而約瑟芬,因患有傳染病,在即將離開人間時,什麼都不知道了,但嘴裏還吐出:「拿破侖!」三個字,可見他們雖然是離異夫妻,但他們的心是永牽扯在一起的。
荷蘭名畫家梵谷,他生前無名,死後才聲譽日隆。生前一千五百幅作品,只售出一件。他一生經歷坎坷,長期受失眠症和夢遊症的折磨。在一次餐會上,竟用酒杯砸好友高更的頭,又割下自己的左耳朵,送給一位妓女。他臨終的一句話:「我就喜歡這樣死法。」
法國抒情主義畫家科羅,擅長描繪曙色、落日、朝霞、湖光,山色。代表作有「珍珠女」,他於七十八歲去世時說:「我衷心希望天堂裡也繪畫。」足見對繪畫藝術的狂熱與追求。
蒸氣機的發明者瓦特,是英國人,他八十四歲離開人間時說:「一個人奮鬥不論成敗,只是在把世界雕琢完美,盡你所能,勇敢地去做。到你衰老的時候,應滿足地走開,讓後起的人奮鬥。」
牛頓是盡人皆知的科學家,八十四歲,還出席皇家學會例會,會後突然病發,臨終前的一段話頗為有趣:「我好像是在海濱上玩耍的孩子,時而拾到幾塊瑩潔的石子,時而拾到幾片美麗的貝殼,並為之歡欣。那浩瀚的真理海洋仍展現在面前。」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他在政治上屬於奴隸主貴族派,民主派當政時,他因傳播異端邪說、敗壞青年、反對民主被控處死。死前的那晚上,他照樣和學生討論問題。臨死的時間到了,當眾喝下毒酒,臉上蓋上布,卻還想著曾許願未盡的一件義務,忽然掀開臉上的布,對好友克利多說:「克利多,我欠阿斯克勒庇一隻雞,可別忘了還他。」(《彰中人》一二○期83.10.31

七、墓誌銘趣譚

人死留名。無論中外古今,人死之後,都要在墓碑上留下一些文字,以記生前之事蹟,或對後世子孫之期望。這種習俗,在火葬日益盛行的今天,墓誌銘可能就日漸式微。大體說來,中國人的墓誌銘較嚴肅,外國人較幽默風趣,耐人尋味,茲就中外人士之墓誌銘彙集數則於後,以供欣賞。
法國哲學家盧梭,生於一七二一年,卒於一七七八年。他的墓誌銘是:
「睡在這裡的是一個熱愛自然和真理的人。」
史坦達爾,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家。生於一七三八年,卒於一八四二年,著有《紅與黑》。終身潦倒,常僑居意大利,以米蘭人自居。在巴黎街上跌倒中風去世。他的墓誌銘是:
「寫過、愛過、活過。」
阿里斯托芬,是古希臘喜劇詩人。約生於西元前四四六,卒於西元前三八五年,他寫了四十四部喜劇,以《阿卡奈人》最為有名。他曾同蘇格拉底講過一個故事:那最初的人被神劈成一男一女,後來由愛情促使他們相互尋找,結合為一。
他死了以後,柏拉圖為他撰寫的墓誌銘:
「美樂女神尋找一所不朽的宮殿,終於在阿里斯托芬的靈府發現。」
拿破崙,是法國的英雄人物。生於西元一七六九年,卒於一八二一年。他於滑鐵盧大敗被俘,囚禁在聖赫勒拿島,也死於該島。二十年後靈柩運回巴黎。他的墓誌銘,就是他的遺言:
「我希望能夠把我的骨灰安葬在塞納河畔,安葬在我如此熱愛的法國人民中間。」
德國著名作曲家貝多芬,素有樂聖之稱。生於一七七0年,卒於一八二七年。他生前擬就的墓誌銘為:
「他總是以他自己的一顆為人類的善心對待所有的人。」
法國作家雨果,為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傑出代表。生於一八0二年,卒於一八八五年。他生前擬成的墓誌銘為:
「在這裡,你要回憶過去,思考永恆。」
最奇妙的墓誌銘,是美國作家愛倫‧坡。他生於一八0九年,卒於一八四九年。他的人品與作品一樣奇特、怪誕,人稱文壇怪傑。他在貧窮、疾病、不幸中度過四十年的短暫生命。他的墓誌銘只有「80」兩個阿拉伯字,誰也猜不出這是什麼意思。
德國數學家盧道爾夫,生於一五四0年,卒於一六一0年。他畢生心血結晶為圓周率,將 值計算到三十五位。因此,他的墓誌銘是:
 =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
美國歷史上著名總統之一的林肯,生於一八0九年,卒於一八六五年。他的墓誌銘是:
「合眾國第十六屆總統亞伯拉罕‧林肯」。
寫《老人與海》的美國作家,海明威生於一八九九年,卒於一九六一年。他的墓誌銘是他自己撰的,只有六個字:
「恕我不起來啦!」
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他的墓誌銘是副對聯:
「生死一知己;
 存亡兩婦人。」
生死一知己,謂蕭何也。韓信原在項羽軍中,未被重用,憤而逃走,為蕭何追回。進入劉邦麾下,所以戲劇中有「蕭何追韓信」的故事。劉邦稱帝後,猜疑韓信有異。韓信得知後,便密謀造反。又被蕭何識破,誘其入宮,被呂后所殺。故世人云:「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所謂「存亡兩婦人」,就是指呂后,及一位年幼時接濟他的洗衣婦。
唐代大詩人李白,他的墓誌銘是白居易擬就的:
「採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雲。可憐荒隴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中國一代女皇武則天,雖為女流之輩,但她在當政的十八年中,仍能保持國家的盛世。翻開中國歷史長河,許多鬚眉男兒的皇帝遠不如她。她的墓誌銘也很特別,是無字天書,不著一字,功過是非,讓後人來評定吧!
包拯,這位執法嚴峻的開封府尹,在民間的聲譽崇隆,歷久不衰。後人在安徽合肥建「包孝肅公祠」,在祠之正殿東壁立有一塊巨碑,碑文是:
「後世子孫仕官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部從我者,非我子孫。」
明朝著名的科學家徐光啟,他的墓誌銘是:
「治曆明農百世師,經天緯地;出將入相一個臣,奮武揆文。」
在台北南港,胡適先生墓園的碑文這樣寫著:
「這是胡適之先生(民前二十一─民國五十一年)的墓
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撇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裡安息了!
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易,但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與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
胡適倡導白話文,所以碑文也用白話文寫成。(《彰中人》一二四期.83.12.31
八、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    
西元前六百多年﹐在中原建國的諸侯王朝-晉,傳到了献公。献公在一次征伐戎狄的戰爭中,娶得戎族的美女驪姬,並生下一個兒子名叫奚齊。這位驪小姐,見献公已年邁,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就極力慫恿献公廢除世子申生,改立奚齊。晉献公早已被驪姬的姿色所迷惑,竟然動了殺害申生的邪念,以贏得美人的芳心。
申生的小弟,也就是後來流亡在外十九年才回國掌握政權的重耳晉文公,便勸他的老哥說:
「你為什麼不把你的委屈告訴父親呢?或可免你一死!」
申生很不以為然地說:「不可以,父親寵愛驪姬,如果我說驪姬的壞話,父親一定很生氣。」
重耳又告訴他:「你乾脆逃到什麼地方去好了!」
申生又說:「那也不可以,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
後來申生就自縊而死,在臨死之前,他還去拜訪國之大老狐突,希望狐突好好輔助父親,他死了也放心。因他這樣體諒父親,所以死後謚為恭世子。
孫中山先生締造了中華民國,發明了救中國,救世界的三民主義,故被全體中國人尊稱為  國父,幾十年來,都沒有疑異,也不應該有疑異,甚至我們的敵人中共也奉若神明,唯有我們自己人,是吃三民主義的奶水長大的,却視  國父為眼中釘,欲去之而後快。嚷着不掛  國父遺像,不唱國歌,不放映國歌影片,不升降國旗,猶有甚者,還要把  國父想連根拔除-大學生不讓「  國父思想」,高中生不念「三民主義」,真不知如何居心?
如果  國父思想像共產邪說那樣,給中國帶來貧窮、苦難,像共產國家一樣,把人民搞得一窮二白,筆者也舉雙手贊成不讀「三民主義」。但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依據三民主義的藍圖建設,創造了世人稱羡的「台灣奇跡」,即使是頑強的中共也要學「台灣經驗」,而我們自己卻否定了自己,豈不怪哉!如果申生地下有知,看兩千多年之後出現這樣的子孫,也會痛哭流涕!(《彰中人》五十六期97.12.31

九、背書何用

說到背書,也許有人認為那是落伍了。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除非你不想寫好文章,否則,就非認真背幾篇文章不可。
在老一輩的人,只要受過中等以上教育的人,不管學什麼,都能寫出像樣的文章來;今天就不一樣,大學畢業不會寫文章的人多的是,原因何在?一言以蔽之,不肯背書也。
曾經有人問我:「老師!我從國小、國中背到高中,我的作文還是沒有進步?」
我就反問他:「你現在能不能背幾篇給我聽一聽?」
他羞愧地說:「哼!我早就忘記了。」
關鍵就在這裡,文章並不是背了就算,背熟之後,還要不斷複習,一直到熟得不能忘記為止。要怎樣才不會忘記?有人作過試驗,一篇文章要背過五次,忘記五次,才能終身不忘。這是什麼意思呢?即第一次背熟了,過一段時間就忘了,還要再來背;再忘記了,又來背。這樣反反覆覆五次,那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書了。今天的學生能這樣下功夫嗎?恐怕一千人中也難找到一兩個。他們背書的目的,不是為了運用,而是應付老師,只要老師說通過,那就從此而分離,這樣的背書等於沒有背。
究竟背書有何用?我的回答是受益無窮。大家所熟知的一句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寫文章的人往往把寫文章歸納出這個法那個法,但總不忘「引名言」這一法。所謂引名言者,就是借他人聲勢,助長自己的威風也。尤其是寫論說文,自己講了一大堆理由,唯恐不能服人,便把孔子、孟子、韓非子、柏拉圖、蘇格拉底請出來,你就不能不信了。所以我們在文章裏,常常見到這個說、那個說的。這樣的文章的確能增加深度,起碼人家說:「乖乖!這個傢伙讀的書真不少!」不但寫文章的人如此,經常演講的人也是這樣。走上臺來先是莎士比亞怎麼說,馬克吐溫怎麼說,如果再來幾句洋文,不管說得對與不對,台下必定是掌聲如雷,大呼:「讚!讚!讚!」
中國歷史上最認真讀書的人,可能就是顧炎武先生了。他不但把十三經的經文背得滾瓜爛熟,連注疏也能倒背如流。所以他寫出的文章真是紮紮實實。我們看高一國文課本中的「廉恥」一文,在短短的篇幅中,就引用了《五代史》、《論語》、《孟子》、《顏氏家訓》、《詩經》等等,如果他沒有把這些書熱讀,怎能寫得出?又如高三國文選的《孝經六章》,有五章的結尾,都是引用《詩經》的話。作者如果不熟讀《詩經》,何能臻此?與孟子齊名的荀子,他的文章也常常引用《詩經》、《書經》的話來證明他的理論。
當然,背書也不全是為了引用幾句話而已,主要還是體會文章的脈絡與氣勢。久而久之,潛移默化,便能孕育出自己的文章來。今天有一些人,古文沒有念幾篇,就來寫文言文。但他寫的文言文,只是把「呢、嗎、的、了」去掉而已,既不是文言,也不是白話,無以命之,暫且名曰:「不倫不類是也。」
現在你該相信背書有用了嗎?那你就趕快拿起書本來背吧!(《彰中人》三期.76.12.15
十、人情味的故事 
在兩年前,我和幾位朋友去北斗鎮吃拜拜,因天已黑,弄不清方向,不知何去何從?於是停下車來,到一家機車行問路,車行裡幾位年輕人正在忙著。一位中年婦女放下手中的工作很耐心為我們指點迷津,一位中年婦女。我們借用電話,又拒絕我們付錢,而且說,他們店裡有兩具電話,其中一具是專門側行人用的,從不收錢。她又怕我們找不到,還騎機車帶路走了兩三公里,直到我們的目的地在望,她才轉頭離去。至今我還記得她那富泰的身材,和臉上的笑容。
一年多前,在彰化文化中心斜對面,有一家「新華書局」,由於是新開的,佈置很雅致,燈光很美,使人覺得舒服,賣的書也夠水準,我路過的時候,總會進去看一看,有合意的書就買幾本。
大概兩三個月沒有去了。有一天,我想買一份報紙,在門口看了一下,沒有,便離開了。走到紅綠燈的時候,突然有一位小姐從後面追來,喘著氣說:「先生,您上一次買書,算錯了帳,我們還應該找您幾十塊錢。」真是一位誠實的店員!令人感動,我根本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
我有一位老師,目前已八十高齡了,前幾年聽說我在辦雜誌,經營困難,馬上來信鼓勵我,希望我堅持下去,並答應每一期為我寫一篇文章,而且每一次寄來稿子之後,總會由郵局劃撥一筆錢來資助我。有一次,我先後收到兩筆錢,立刻打電話去問,原來是他把前一次寄的忘記了。我要他以後少寄一次,但他還是稿來錢隨後就到,配合得很好。(《彰中人》八十五期81.10.15

十一、錢從那裏來

《孟子.離婁》篇下,記載一則諷刺意味很濃的寓言,即人們口中常述、報章雜誌常載的「齊人之福」。齊人有什麼福呢?請看孟子的敘述─
一個齊國人娶有一妻一妾,同住一起。而這位艷福不淺的齊人,每天出去,必吃得酒醉飯飽回來。妻子問他和什麼人一起吃喝?他總是說和一些達官貴人同吃同喝。他天天如此,不免引起髮妻的懷疑,便對妾說:「我們的先生每天出去,必吃得酒醉飯飽回來,問他和什麼人一起吃喝,他總是說和一些達官貴人在一起,但是從來沒有達官貴人到我們家裡來。我要暗中去跟蹤,看他到底和什麼人一起吃吃喝喝?」第二天早晨,等丈夫出門之後,她就躲躲閃閃跟在後面,走遍了全城,都沒有人和他打招呼。最後走到東城外的墓地,看到一些祭祀的人,他就上前去乞討殘餘的酒肉來吃。吃得不夠飽,又東尋西望,到另一座墓前乞討。原來,這就是齊人的生活方式。妻子回去之後,對妾說:「丈夫是我們依賴終生的人,萬沒有想到,他竟是這樣無出息!」便和妾在院子相對哭泣起來。可是丈夫還不知道自己的醜陋被人拆穿,仍然洋洋得意地從外面回來,擺出一副驕傲自大的樣子。
孟子用這個寓言來諷刺一些追求富貴利達的人,不使妻妾感到羞辱的,幾乎很少。
在今天的社會中,類似齊人的無恥之徒比比皆是。那些所謂民意代表,在議場中耀武揚威,視政府官員如草芥。但是,我們請問一句,他們是用什麼手段當選的?如果真真實實公開出來,他們的妻妾兒女不蒙羞的,恐怕很少吧!
今天很多有錢的大爺,坐有嬌妻美妾相擁,住有豪華公寓享受,行有進口轎車代步,但問他們的錢從那裡來?又有多少人能不敢到臉紅?
殺人要犯楊雙五先生,在日本有東洋美女陪伴。到了泰國,又有大陸妹為侶。當他們駕著高級轎車在曼谷、東京街頭風馳電掣掣而過,是何等拉風!但東窗事發,鎯鐺入獄,現了原形,他那大把大把鈔票都是販賣槍枝、走私毒品賺來的。當他被壓解回台灣,床頭人也尾隨而至,有記者問她知不知道先生是早被政府通緝的要犯?,這位大陸妹茫然回答:「我不知道這些,我只知道先生很有錢。」住在台灣的中國人,有錢並不稀奇,要看錢從那裡來才重要(四)!(《彰中人》六十五期,80.6.30

十二、愛書人語

我從小就愛書,那時候的家鄉,要想買一本書,必須到百餘里以外的縣城(涪陵)才能買得。一般家庭,存有《康熙字典》、《古文觀止》、《四書五經》、《唐詩三百首》一類的書,就算是藏書豐富了。
新制學校未創設之前,起蒙兒童,通常都是讀《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大學》、《中庸》等等,而這些書都是由家中年長的「讀書人」手抄的。當時的農業社會,秋收以後,人們閒居在家,無所事事,能提筆寫字的人,就設下文房四寶,攤開書本,一筆一畫,一勾一撇的抄。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半載過去了,那些皇皇鉅著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儒林外史》的手抄本便誕生了。如果有一戶人家買了新書,並不亞於今天買了汽車洋房,左鄰右舍的親朋好友都會跑來參觀一番,當然,也可能成了眾人借抄的對象。
由於書籍得之不易,大家都很愛惜,買了新書,首先要用有韌性的紙包上一層封面,書角必須用桐油浸過,以增強耐性。如果有破損,馬上用紙補強,因此一本書往往用了幾代人。
小時候,看到老師桌上放著一部厚厚的《康熙字典》,心中就羨慕不已,並下定決心;我將來也要買一部。當時一部《康熙字典》的價碼約為一錢黃金,可以說是天價了。當兵之後,有了微薄的收入,我把這些錢積起來,準備買下我渴望已久的書。民國三十七年冬天,部隊在塘沽與共軍對峙。有一天下午,我們攻進敵人的佔領區,在一家斷垣殘壁的瓦礫中,發現神龕上放著一本厚厚的書,拂開塵土,竟然是《康熙字典》,我情不自禁地擁抱在懷中,像尋獲稀世珍寶似的滿足。我想這家主人,一定也是愛書人,於是很小心的放在背包裡,想等戰爭結束之後,再奉還原主。不料戰事漸漸惡化,對外交通斷絕,不但糧秣難以接濟,連燒的柴火也發生了問題,到圓鍬把都燒盡了,最後只有輪到《康熙字典》來犧牲了。當我看見伙伕頭老張一頁一頁撕下來,扔進鐵鍋底下時,就好像剝下我身上的皮那樣難受。但在那種情形之下,生命尚難保全,那還顧得書呢?
部隊到了台灣,因有很多考試機會,一有了錢,就去買一些與考試有關的書,《康熙字典》已成了不急之務。為了提升國文程度,我的身邊經常帶一本袖珍型的《古文觀止》一有空,便打開來讀幾段,一直到全篇背熟為止。後來我在馬祖的最前線高登,就是這本書伴著我度過三年多的戰地歲月。每逢清晨、黃昏,我會站在高崗上,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海,抑揚頓挫的高聲朗讀,真是樂在其中也!
因在外島讀出了興趣來,回台之後,就開始買書。一領到薪水,就往書店跑。買回了書,便如飢如渴地看。看完以後,就寄放在左營朋友家裡。幾年下來,存放了十多箱,朋友家有書滿為患,又轉放在他的朋友家。後來一次颱風豪雨,朋友的竹造克難房子全付流水,我的書自然也隨波而去。我在澎湖得到這個消息,痛苦得食而不知其味。
後來我調到台北市,住在博愛路,一出門便是重慶南路的「圖書市場」,我幾乎每天都要去走一遭。只要認為有需要的,總會買幾本回來。有些書,不一定認真看過,只要擁有它,就是最大的滿足。這時我已買進《康熙字典》,了卻從小立下的心願。
五十九年,由軍中退役,考取成功大學,我把那些書帶到學校,同學好生羨慕。首先是不少的人向我借書,後來,他們自己也買起書來,甚至比我的興趣還濃,因為我那時的經濟拮据,沒有多餘的錢買書。
畢了業,到彰化來教書,有了自己的家,收入也還過得去,便大膽買書。內人最初很反對,認為是無謂的浪費。我便告訴她:讀書人買書,就好像農人買地。農人無地,到那裡播種?讀書人無書,那算讀書人!起初,也不過兩架書而已,很快就增為三架、四架、五架……到書架無處放時,就向高空發展,取高的書還要站凳子才搆著。房子不會長大,書卻與日俱增,因而常為書無處放而煩惱。
三年前,我買了一棟房子,滿以為搬進了新家,可以把書分類整理,需要什麼書,隨手就能取得。結果事與願違,雖然增加了四座書架,還是無法紓解。再加上這兩三年購進的新書,更是找不到歸宿。於是書桌上、電視機旁、床頭上、太太的梳妝台上,甚至客廳的茶几、沙發,都塞滿了書,整個家顯得亂糟糟。愛書的朋友到了我家,都讚不絕口說:「真是書香家庭!」喜歡築方城的朋友看到,便晦氣地說:「真倒楣,滿屋都是書(輸),這一下,我一定會輸掉老本了!」
很多朋友勸我年紀這麼一大把,還買書幹什麼?我自己也是這樣想,但是,我無別所好,閒來無事,只有逛書店了。走進書店,似乎每一本書都向我微笑,那能不帶幾本回家呢!這幾年,因編《古今藝文》、《彰中人》的編務忙得昏天黑地。一旦戰戰兢兢把文稿給印刷廠之後,第一個要去輕鬆的地方就是書店,似乎每本書都在對著我微笑,立刻胡亂地買了幾本,跨上鐵馬,輕吁著口哨,幾天幾夜的辛勞就隨風而去。(《彰中人》、六十五期.80.6.30.

十三、就怕心中有鬼

有一位男士,娶了一位美嬌娘,總是放心不下,惟恐有一天會被野男人拐跑。有一次,他要出遠門公幹,又不能將嬌妻帶在身邊,怎麼辦呢?左思右想,絞盡腦汁,才想出萬無一失的妙計,將嬌妻的心挖出來,放在冰庫裡凍著,回來之後,再裝進美麗的軀殼裏。
一切按預定計畫執行,然後高高興興出門,也平平安安回家,急急忙忙奔赴冰箱,尋找美人的芳心,但卻不翼而飛了。追查之下,原來是前一天丈母娘來,找不到菜吃,見冰箱裡有一副「豬肝」,就拿出來送進了五臟廟,於是芳心已變成了臭大便。這位仁兄氣得想上吊,但也「吊」不回美人的命。
我有一位朋友,人多看他幾眼,他就認為沒有安好心,人家不看他嘛,又嫌人家架子大。有一次朋友請吃飯,他回去之後,竟拉起肚子來了,就立刻去和朋友打架,指朋友想謀財害命。
前段時間選舉,輸的人要鬧場,懷疑人家作票,這也是心裡有鬼。
縣市長選舉之後,調動幾位警察首長,又說是強龍要壓地頭蛇。
這次李總統提名郝柏村先生組閣,有一些人要大反而特反,這也是心中有鬼,認為是專門衝著他們而來的。只要心中有鬼,什麼事都會弄砸的。(《彰中人》四十六期.79.5.15))

十四、小故事大道理

挑 剔

有一對感情不大和睦的夫婦,先生經常反對太太,太太也經常挑剔先生。有一次颱風過後,先生從橋上掉到橋下,有人跑來告訴太太,要她去救,太太說:「他不會往下流游的,他一定會往上游,因為他做事都是往上走的。如果要找他,就必須要到上游去找。」
這種為反對而反對的態度是錯誤的,我們對任何事都不能挑剔,要多建議。

炫 耀

有些人唯恐人永不知道他有才能,往往用種種方法來炫耀;或者根本無才無能,也裝裝樣子,自列於有才能之列。我們常常聽到「我的表兄某某」,「我的長官某某」的話,這種借他人來炫耀自己的人,不但增加不了自己的榮譽,反而為他人所不齒。
從前有一個保長,他的名片上印了六個頭銜都有二十來個字,他也拿此自炫一番。這種人社會上太多了,他們常用此招搖撞騙,或者作為做官發財的敲門磚。然而有骨氣的人看到這種人,沒有不掩鼻而過,疑其醜惡的。
「有麝自有香,何必當風立?」真正有榮譽的人,故不必掛滿招牌,自會受到人家的尊敬崇拜。

浮 躁

我常在街頭看到一些年輕人,騎在摩托車上風馳電掣,飛快無比。
我實在不懂他們為什麼要騎這麼快。
最近,我問了一個年輕人,才明白箇中原因。他回答說:「我當然喜歡開快車,因為開得越快,越驚險刺激,坐在後面的女朋友也就抱得越緊。」
年輕人做事不應該這麼浮躁而不顧後果。

立志遠大

十年以前,我在縱貫公路上,有人要我種一棵樹作紀念,問我要選種桃樹、柳樹、松樹,還是檜木?結果我選了檜木。後來有人告訴我,檜木要等五百年以後才能用,我說,就是因為要等五百年才選種檜木。
我們救國家,不要計較一時的利益,眼光要遠大。青年人也要想得深、看得遠、做得大,把自己灌注在青年育樂活動中,使青年人有抱負、有志氣、有作為、能開創自己的前途,以及開創國家的前途。

穩健與速度

最近我到金門,看到牛耕田,動作雖然慢,但一步一個腳印非常實在。
金門的馬也不錯,腳力很健。古人說日行千里的良駒,因之我們今天談革新,應該兼顧穩健與速度,也就是要像牛一樣腳踏實地,像馬一樣動作迅速。
與牛有關的是所謂牛角尖,但大家千萬別鑽牛角尖,越鑽越出不來。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是開闊、開朗、開明、堅定冷靜的應付現實情況的態度。

從容有序

從前有個鄉下人,他有一個美若天仙的女兒已經長大成人,附近有三個青年來求婚,都希望能娶她為妻。做父親的當然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嫁給一個最聰明的人,於是他舉辦了一次「比賽」,方法是這樣的:他端出三碗熱騰騰的稀飯給那三個青年,並且說:「誰先喝完自己那碗稀飯,誰就可以娶走我的女兒。」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比賽,因為稀飯太燙了。第一個青年拿出一把扇子猛煽,但稀飯還是把他舌頭燙壞了。第二個青年用筷子在碗中亂攪,但稀飯還是不容易冷卻。只有第三個青年從從容容先用筷子輕輕地把稀飯的最上層吃下,然後再吃第二層,第三層……結果是最先把稀飯吃完,娶到了一個漂亮的太太。欲速則不達,這是很有道理的。我們做事必須從從容容、按部就班,才能事半功倍。

笑容

愛是情感的溫度,它好像陽光,照躍大地,給萬物一般生長的力量,使其欣欣向榮。凡是愛所到的地方,悲觀、消沉、頹唐、灰心、忿怒、憂鬱的暗影,都將消滅,代替的是眉張眼開的面孔和哈哈的笑聲。
唐太宗是我們歷史上治國最有辦法的皇帝,但是他生性嚴正,平時毫無笑容,每逢上朝,群臣看見他都發抖,不敢講話。唐太宗一想,這樣下去,不但下情不能上達,連自己的過失,也沒有人糾正了。從此以後,上朝即滿臉笑容,果然群臣對之如家人父子,什麼話都肯說了。

音樂的力量

當年法國革命,馬賽曲一出,官兵精神,頓覺興奮,大家都不約而同的隨著音調之激昂,勇往猛進。又在某次戰爭中,一位軍官奉令帶一連人攻佔一個山頭,許久攻不下來,他趕快召集隊伍,高歌一曲,再衝上去,竟將山頭奪下了。
音樂對人生的力量太大了,它能彈動你的心絃,使你精神奔放,熱情勃發,產生無比的力量。所以當你被壓迫得透不過氣來的時候,引吭高歌,就精神奮發,力量充沛。你的頭雖斷,身雖裂,這反抗的聲音,卻永遠存在人間。
我們需要育樂,需要強有力的音樂,讓我們隨著歌聲,飛過海峽,去把共匪消滅!

長足的進步

本省近幾年來,在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是可喜的現象。
四年前,我去山地訪問,見到許多山胞連棉被都沒有,只靠烤火取暖。現在呢?山胞們已經用電鍋燒飯,還有電視、冰箱,生活都電氣化了。本省同胞在生活上的改善,和大陸同胞在飢餓的邊緣掙扎,正是強烈的對照。

毋負斯民

上個月一位住在新竹的農民,收割了第一期稻作,正在晒穀的時候,我到了他家。這位農友面對豐收的穀子,對我說:這些穀子將要做全國軍糈民糧之用。
我聽了非常感動,同時想到了一古人的格言,這句格言是這樣的:
「喫這一箸飯,是何人種獲的?穿這一疋帛,是何人染織的?大廈高堂,如何該我居住?安車之駟馬,如何該我乘坐?獲飽煖之休,思作者之勞和供者之苦,此吾人日夜不可忘情者也,不然,其負斯世斯民多矣。」
今年的夏天比較熱,也比較長,氣候又正常,第一期稻作都豐收了,希望第二期稻作也能正常豐收。每當農民們插秧或收割時,我都要到農村各地走一趟,一方面瞭解農村的情形,另方面也更能體會到農友們的辛勞。

自由教育之特質

有一天,我到南投縣一間國民小學去參觀,曾經和一位老師聊天,談到日據時代臺灣的教育。
那位老師告訴我,在日據時代,小學裏的校長老師大部分是日本人,都穿海軍制服,身上還掛著一把長刀,威風凜凜的模樣。如果學生走過校長室的門口無論校長在不在裏面,學生都要站在門口向校長室裏面鞠躬,否則就會受到很嚴厲的處罰。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日據時代臺灣的教育,是不自由的殖民地奴化教育,孩子們怎麼安心地學到好的教育呢?
自從台灣光復以來,教育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現代我們是以充滿愛心和信心,合乎三民主義的自由教育,來培育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經國先講述)。(《彰中人》四十一期.79.7.15
十五、讀書,要心中要有書  
讀書不是聾子的耳朵,擺個樣子,而是要認真去閱讀。  國父中先生,在奔走革命之餘,仍時刻不忘讀書,所以成為大思想家。先總統  蔣公,每日必記日記,數十年不曾間斷。抗戰時期,日機對重慶市瘋狂轟炸時,還命令侍從人員去購新書。在往印度訪問途中,突然傳來座機附近有飛行物出現,隨員們驚惶萬狀,趕忙繫好安全帶,準備應變,  蔣公仍巍然端坐,讀書如故。經先生也常常在去金門的船艦上,在顛簸翻騰的艙房中看書、寫文章。這些偉人為什麼能在不安的環境中讀書,因為他們的心中有書。
清代中葉的名學者及思想家魏源先生,他在八歲的時候,經常深夜讀書,甚至整晚不上床睡覺,父母親只好用熄燈來阻止他讀書過度。
張之洞在九歲的時候,便把四書五經讀完了,他常常獨自挑燈思索問題到深夜,睏極了就趴在桌上睡覺,醒來了又繼續思考,一直等到想明白為止。
林琴南先生擁有三架殘破的舊書,在幽暗的油燈下母姊繡桌紡機之側,孜孜不倦地勤讀。十九歲那年,父親病卒,因悲傷過度而得了肺病,大量喀血,但他一面與病魔纏鬥,一面更加讀書、習畫,並誓言:即使明天死了,今天也要讀個痛快,被鄉人視為狂生。在二十一歲時,讀《莊子》有悟,廢書酣睡,醫生到來,診其脈,非常驚訝,他的病情大有好轉,他以為是《華南經》的功勞,所以更愛讀莊學。
可是我們的同學呢!固然有不少人很用功,但也有太多的人心不在焉,雖然手中拿着書,心裡却企盼鴻鵠將至,甚至有顏如玉陪坐。更有一些人,上國文讀英文,上英文又算數學,美其名曰分秒必爭、把握時間,真是天曉得!
也有一些女孩子,經常抱着幾本厚厚的洋裝書,裝模作樣在圖書館進進出出,但心裡想什麼,只有自己明白!
更有一些職業學生,成天搞運動,考試憑靈感,不及格就威脅教授,學校要處罰他,他就說是「政治迫害」,這樣的人,嚴格說來不配稱為學生!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如果真想讀書,就應該心裏只有書,不再有其他雜念。(《彰中人》四十二期79.3.15
十六、從蘇洵《六國論》說起 
《六國論》有兩篇,一為蘇洵所作,一為洵的小兒子轍所寫。洵所寫者,原題為《六國》,《論》是後人加的。蘇洵的《六國論》,謂六國之亡,「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蘇轍的《六國論》,則認為六國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因而覆亡。當時韓、魏兩國屏障東方的齊、楚、燕、趙,扼阻秦國東進的咽喉,如果東方的四國能夠團結起來,幫助韓、魏兩國堅守陣地,秦國再怎麼厲害,也不能越雷池一步的。
今天的國際局勢與戰國末期有相似之處,蘇俄猶如當年的秦國,窮兵黷武,想兼併天下,獨覇世界。如果民主國家齊心合力來對付蘇俄,蘇俄是沒有皮調的,但是各國為了本身的私利,不顧他人的死活,再加上美國的一些民主人士,專門做一些親痛仇快的事,助長了赤禍的氣燄,使許多貧窮落後的國家,如骨牌似的,一個一個倒在蘇俄的懷裏。
再說到國內,更有一些喪心病狂之輩,爭相賂敵、挾匪自重,置國家利益於不顧,而打擊政府,破壞法紀,惟恐台灣不亡於敵手。於是有人要求政府向共匪讓步、妥協;復有一群人,竟然主張與北平簽署協定,雙方停止戰爭狀態,有這種邪念的人,不是匪諜,便是白癡,早該送到綠島管訓,或者送到高雄縣的龍發堂,彰化的明德醫院療養一番。當年越南之亡,不就是亡在巴黎和約嗎?政治小丑季辛吉,如果良知未泯,看到今天越南人民過着痛不欲生的日子,應該送還和平獎,向長眠地下的諾貝爾先生謝罪。還有一些人主張撤退金馬駐軍,改為自由貿易區,大作發財夢,也有人要裁編軍隊,刪減國防預算;復有荒唐者,要把集遊法裏:「人民不得主張共產主義」的條文也要刪除,這些所謂民意代表究竟代表鄧小平的民意,還是代表台灣一千九百萬人民的民意?
北宋時代,人民不知振作,只知苟且偷安、妥協,以取悅敵人,蘇洵有感而發,寫下了千古名文《六國論》,意圖喚醒國人,迷途知返,面對敵人,主動出擊,為國家民族開創出一條生機,但言之諄諄,聽者藐藐,最後皇帝被俘,國土沈倫。如果我們的代表先生們,還要為鄧小平發言的話,北宋、六國之殷鑑不遠也!北宋亡了,還有南方可偏可安,我們呢?(《彰中人》一一期77.4.30
十七、從蘇軾的文章談起 
蘇軾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又為蘇氏三傑之冠,才氣縱橫,不可覊扼。博通經史,詩文詞賦,策議論辨,無所不精。又兼善書畫、圍棋,晚年參悟佛學,故有全能之士的美譽。他思想豁達,胸襟開濶,個性豪爽,因而在文學上表現了他特有的風格。
他曾自負他的文章說:「作文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常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這是說他的文章自然通順,如雲之飄逸、水之流動,毫不受拘束,但却能把握要點,該寫才寫,該停就停,絕不浪費片紙隻字。
文章要磨鍊到不費筆墨,恰到好處,着實不容易。君不見有人寫了幾十年的文章,還是廢話連篇,不知所云,行於所不當行者,所在多有。
名作家老康先生,於今年文藝節在彰化文化中心演講時指出,他有一位美老師來文化大學演講,他做翻譯。講完之後,他們走出會場,正有一名學生走上來問問題;他拿出一篇事先寫好的英文稿子唸;唸完以後,這位美教授問老康:「這是問題嗎。」
老康回答:「他說是問題。」
教授說:「我說它是社論。」
顯然,這個學生把握不住要點,不知問題的重心何在?像這種情形,無論是說話,或寫文章,如果你留意的話,隨處可見。
另有一些人,自以為很有才氣,下筆不能自休,洋洋灑灑幾千幾萬字,其實,只是一堆未經修剪的雜草而已,根本算不得是精品。
我常看到一些高一同學寫的文章,還蠻通順的,可是到了高二、高三,反而雜亂無章了。這是由於年歲增長,見多識廣,思想複雜,文章雖然寫長了,却不知鎔裁,於是成了王大娘的纏脚布,又臭又長。
更有一些人的文章寫不長,說來說去就是那幾句老詞,這是讀書不多,沒有閱歷的緣故。杜甫不是說過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不讀書,文思枯竭,頭腦遲鈍,那能寫出東西來?
不過也有些人,以寫了幾十本書自豪,但寫的書比讀的多,內容貧乏,了無新意,雖多何用?我們不必太強調著作等身,應該以讀萬卷書為得計。
在報上寫方塊文章的專欄作家們,都是斵輪高手、鮑學之士,在四十分鐘內寫出一篇短文來,不多不少九百字,而且是擲地有聲,這就是真本事,硬功夫了;值得年輕小夥子學習。
我覺得文章要寫得好,必須讀萬卷書、走萬里路,再加上千錘百鍊的功夫,才能達到長短裕如,「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的火候。(《彰中人》一十七期77.9.30
十八、寓言與現代人
以假亂真的機器人    
《列子.湯問篇》,記載一則機器人的寓言,與兩千多年後的機器人並不遜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足。
這則寓言是說;周穆王在西巡的回程途中,有人獻他一位名叫偃師的技師。穆王問:
「你有什麼才能?」
偃師回答:「大王喜歡什麼,我就教人表演什麼!不過,我已準備好一些節目,希望大王能觀賞。」
穆王說:「好!改天你就帶來,我們一起欣賞。」
第二天,偃師就帶着大隊人馬,走進穆王的行宮。穆王看着這些人物、神態、跑步,慢走、低身、抬頭等動作,跟真人沒有兩樣,敲它們的下顎,就能配合音律唱歌,扳它們的手,就能翩翩起舞,舞步複雜而多變化,要它們做什麼,它們就會什麼?穆王看到這些精杉的表演,真是高興極了。
當表演快結束時,演員群中有人閃動眼睛勾引穆王身邊一位愛妃。穆王看在眼裡,忌在心裡,便勃然大怒,要誅殺偃師。偃師心生恐懼,立刻把那位不老實的演員叫過來,將它的身體拆散,原來是用皮、木、膠、漆、白、黑、青等材料組成的木頭人。穆王仔細審視、度量,內部的肝、膽、心、肺、腎、胃、和外部的筋、骨、肢、節、皮、毛、齒、髮,全是假的,但都完整具備,再把這些零件組合起來,又和剛才一樣,眼睛又會勾引人了。拿掉了心,嘴就不能說話,拿掉肝,眼不能看,拿掉腎,腳不能走,穆王不禁驚歎道:「人之巧乃可與造化同功」。
今天的機器人歌唱表演不稀奇,在美國已有機器逛百貨公司,看到美麗的女郎會停下來一看,但與《列子》書中的機器人會用眼睛去勾引人,使男人醋性大發,要誅殺製造人,還要相差一大截呢!(一)(《彰中人》五十八期80.3.15
見金不見人
齊國有一個人,早晨走在街上,雙眼像探照燈似的,向兩旁的店舖掃射,突然發現一家金舖正開門,櫥窗裏擺着一列列的金條、金塊,就目中無人地衝進出,取出事先準備好的袋子,一把一把往裏裝,裝滿了,就扛在肩上,大搖大擺往外走,恰好巡邏的捕吏走到這裏,立刻將他逮個正着,並斥責他:
「你在眾目睽睽之下,公然搶刼,未免太不囂張了吧!」
這位仁兄倒也答得很實在:「我當時只看見耀眼的黃金,那能見到週遭的人呢?」(列子說符)
這不就像今天搶銀行、銀樓的歹徒嗎?他們的眼裏有鈔票、黃金,那有過往行人?
握著契券等發財的人
宋國有個人,撿到一半失效的契券,很寶貝似的收藏起來,還不時數着契券上的齒紋,並對鄰居說:「我發財的日子快到了。」(列子說符)
今天有太多的人,握着過時的彩券等發財呢?(二)(《彰中人》五十期97.9.2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