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七夕的故事


七夕的故事
農曆七月七日,俗稱「七夕」,是我國民間最富趣味的節日,故常為人津津樂道。茲述幾則小故事,以博讀者一粲。
    牽牛織女的傳說
《詩經.小雅大東》篇的「跤彼織女」、「皖彼牽牛」,是古籍中首次出現。
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云:「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鑰石為針,陳瓜菓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宗懍是梁人,可見七夕在六朝以前就是多采多姿的節日了。
民間的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住銀河東岸,平時辛辛苦苦地紡紗織布,連化裝的時間都捨不得浪費,自然沒有心情去談情說愛。天帝見她年事老大,芳心寂寞,就把她許配給河西的牛郎。成親之後,小兩口子恩恩愛愛,甜甜蜜蜜,只享受愛情的果實,而忽視了男耕女織的神聖工作。天帝非常憤怒,便罰他們各自回到工作崗位,只准每年七月七日晚上相見一次。
華南一帶又有另一種傳說,謂織女是天帝最小的女兒,與孝子董永有一段姻緣。但織女已嫁牛郎,不能再與董永成親,所以又附會董永是牛郎星轉世。有一部《七仙女》的電影就是以此為背景拍的。在北方的傳說中,又穿插有金牛星為介紹人及喜鵲以翅膀搭橋相濟,使這個故事的情節更為生動完整。國劇中的《天河配》、《鵲橋會》即據此而出。
    乞巧與迎仙
織女是一位非常仁慈的神,對人世間的一切請求,無論是財富、年壽、婚姻,都是有求必應。我國古代婦女,性好保守,自己有什麼心事,都不敢向他人吐露,只有在七夕這天,才面對織女,坦誠地說出來,希望能指點迷津。據說她織的「雲錦」非常精巧,婦女們都想有一雙靈巧的手,也能織出精細的錦緞來,故所乞的心願是「巧」,因名「乞巧節」。也有在這天晚上對星光月色穿七孔針,穿得越多越巧。還有人把一隻瓜放在碗裏,第二天早晨看喜子(長腳小蜘蛛)在上面結網的情形,而判定乞巧的多少。若結得又圓又密,巧就越多。
在廣東一帶,每到此夜,少女們三五人結伴,設下供品,展示自己的手工品;如蒲草紮成的花草人物,芝麻糕餅,以及插花和精巧的日用品。然後恭請織女星下凡來,享受人間的祭祀,這叫迎仙。已婚未滿一年者,還可再參加一次,名曰辭仙。
福建又有「拜織女」的習俗。少女少婦聚在一處,在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上放酒、茶、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及一瓶有紅紙條繫的鮮花,放在香爐前面。參加的人,前一天必須齋戒沐浴,才能表示自己的誠心。一切準備妥當之後,輪流對織女跪拜,然後圍坐在桌子四週,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向天祈禱。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嫁一個如意君。少婦則希望早生貴子。織女都會一一滿足她們。
    拜魁星
拜魁星是男人的事,魁星主文事,古代盛行科舉考試,知識分子想躍登龍門,必崇拜魁星。尤其閩東地方特盛。這是在自家天井裏設案舉行。先用紙糊一個魁星,高約兩尺,直徑五六寸,藍面圓眼,錦袍皂靴,左手持著飄胸的紅鬚,右手握朱筆,表示御筆親點的樣子。桌上供品一定要留鬚帶角的公羊頭,兩角貼紅紙,放在魁星前面。其他祭品不拘,茶、酒、水果都行。拜時燃放鞭炮,焚燒香燭。行禮如儀之後,便圍在桌前聚餐,餐會中必須玩一種「取功名」的遊戲。其方法用桂圓、榛子、花生三種果乾代表狀元、榜眼、探花,每人手中各拿一顆,往桌上一擲,滾到誰的面前誰就高中。如是桂圓,則算中狀元。如三顆都沒有擊中人,便是落第,繼續地擲,叫「複考」。三顆皆中曰「三元及第」。只中一顆,叫中一科。未中的人,要向已中的敬酒。已中的不再參加。其餘的再求「功各」,直到參加的人都取得為止。如人多,往往要玩到深夜才結束。
    曬 書
七月七日,屬三伏天,是曬東西的好時節。這天曬的東西不發霉,不生蟲。因此書香門第之家,都要曬書,故曬書又在歷史上留下佳話。
三國時代的大奸雄曹操,有一天,要找司馬懿。司馬懿字仲達,為魏國的權臣,屢次出兵與諸葛亮相抗。他的孫司馬炎篡魏建晉,追尊為宣帝。他裝病不想見曹,曹操生性好疑,暗中派人去察看,是否真的有病。恰好這天是七夕,司馬懿正在家中忙著搬書曬。曹操也就無話可說,司馬懿因此而躲過一場災禍。
郝隆字仕治,晉人,曾為桓溫參軍,機智幽默,憤世疾俗。七夕之日,別人都忙於曬書,他卻躺在大太陽下曬肚皮。有人問他為什麼不曬書?他卻拍拍肚子說:
「我不正在曬書嗎?因為我的書藏在肚子裏,不像你們裝在箱子內。」這話對那些附庸風雅,束書不觀的人是多大的諷刺!
晉代有一個叫阮咸的人,字仲容,為竹林七賢阮籍的從子,官拜散騎仕郎。與籍其名,為人耿介無私,不善聚財,家貧如洗。七月七日,人家都翻箱倒櫃曬衣物,以炫耀自己財富,他卻用長竹竿高挑一條破褲子垂在庭前。你可想像他當時是什麼心情。(《古今藝文》六卷一期,6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