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4日 星期二

中秋雜談

中秋雜談   

「中秋節」為中國人獨有的節日,西洋鬼子、東洋鬼子都不懂得這一套。這就是咱們中國高明的地方,把一個不長生物的星球,幻化得那樣神秘,那樣美麗!
中國最早出現「中秋」的記載,是《禮記》和《周禮》。《禮記》上說:「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以祭。」
《周禮》春官云:「中春晝,擊土鼓,吹豳雅以逆暑,中秋夜迎寒。」
「夕月」祭月,「中秋」迎寒,都是一種祭典,還沒有達到賞月的境界。
據張華的《博物志》云:「武夷君,地官也,相傳於八月十五日,大會村人於武夷山,置幔亭,化虹橋,通山下。八月十五日,太極王、皇太姥、魏真人、武夷君,並坐空中,告呼單人為曾孫,汝等若男若女分坐,乃命鼓師張安陵等作行酒,命歌師彭令昭,唱人間可憐之曲。…」
武夷山,在福建省崇安縣南。為仙霞山脈的起點,因有武夷君所居而為名。
又有《諸山譜》記載:「武夷山神號武夷君,秦始皇二年,一日語村人曰:『汝等八月十五日會山頂』。是日村人畢集,見幔亭綠屋,設寶座,施紅雲紫霞褥,器用具設。令男女分坐,聞空中人聲,不見其形,須臾樂響,但見樂器,不見其人。酒行命食,味皆甘美,惟酒差薄。諸仙既去,眾皆欣然,因命其地曰同亭山水。」
這可能就是中秋賞月之始,武夷山亦是賞月之發源地。
又據《晉書.庾亮傳》謂:「亮在武昌,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往共登南樓。俄而不覺亮至,諸人將起避之,亮徐曰:『君少住,老子於此處,興復不淺。』便據胡床,與浩等談詠。」
《晉書.袁宏傳》又載:「謝尚鎮牛諸山(即安徽當塗西北之采石磯),秋夜乘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會宏在舫諷詠,聲既清朗,辭又藻拔,遂駐廳久之,遺問焉。答云:『是袁臨汝即誦詩,即共詠史之作也。』尚傾率有勝致,即迎升舟,與之談論,申旦不寐。」
《袁宏傳》的另一段云:「謝尚鎮中省,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會袁宏於別舫,諷詠吐華達旦。」
可見在晉代,士大夫階級,已非常流行中秋賞月了。
到了唐朝,中秋賞月更為普遍。最為大家樂道的,乃唐明皇遊月宮。唐代的詩人,更以中秋賞月為描寫詩的對象。如杜牧《中秋》詩;「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又有曹松的《中秋對月》:
無雲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
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家人。
到了宋朝,賞月之風更盛。《東京夢華錄》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
「中秋節」真正成為民間普遍的節日,是元代以後。這是由於「八月十五殺韃子」,具有民族意識的緣故。到朱元璋建立明朝,秋節月夜飲宴的風氣更普及全國。
今天生活在台灣的人,更是過得風光。(《彰中人》十六期77.9.1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