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細品周仲初先生《大陸采風》集

             瞿 毅  

周仲初先生是一位慈祥的長者,待人親切,與他相處猶沐浴春風。年高八十有六,身體硬朗,勤於寫作,大德者必得其壽。
他熱愛旅遊,行遍祖國大地,遊必有記,記必成文。編者幾乎每天都接到他遠從成都寄來的大作。因本刊為季刊,無法容納這樣多的文章,而又不忍心讓它永沉海底,不見天日。於是將多年來在本刊發表和未發表者共一百二十四篇鴻文,集成《大陸采風》,發行單行本,供大家欣賞好文章。
《大陸采風》計分《遊蹤》、《名人軼事》、《文史鉤沉》三個單元,而以《遊蹤》居多,八十四篇。《文史鉤沉》次之,二十四篇。《名人軼事》殿後,十六篇。
作者下筆謹慎,不虛置一詞,每篇文長不過千餘字,很適合於現代生活忙碌的人閱讀。在《古今藝文》發表時,即獲得熱烈回響。
他每寫一景點必追本溯源,極具濃厚歷史價值。除用生花妙筆描寫眼前的景物外,更引證古人詩詞,平添文學之美。如寫《烏江奇景喚遊人》云:「烏江因江水清澈如鏡,濃郁如墨,故稱『烏』。」「烏江終日驚濤雷鳴,一瀉千里,使人膽戰心驚,誠惶誠恐。」接著他引清人一首詩:
蜀中山水奇,應推此第一。
安得王右丞,再試烏江筆。
《春郊桃林紅雨飛》,先描寫「暮春三月,漫山遍野,桃花灼灼,雲蒸霞蔚,燒燃透骨的妍麗,……但見紅雨飛揚,溪中和岸上點點落紅,雙燕起舞,許是將花瓣銜去裝飾新居吧!」作者接著引宋人劉次莊《敷淺見桃花》詩:
桃花雨過碎紅飛,半逐溪水半染泥。
何處飛來雙燕子,一時銜在畫梁西。
他寫《登枇杷山夜眺》:「千萬顆星星微笑藍天,千萬顆寶石嵌落地面。」「當夜幕低垂,華燈初上,登上枇杷山紅星亭,舉目眺望,萬家燈火,依地起伏,如光的浪花,火的波濤,爭相輝映。淡藍的、淺綠的、桔黃的、緋紅的、銀白的,火樹銀花,千叢萬簇。」文字是多麼的鮮活!
他介紹四川松潘縣的「喊泉」云:「遊人從黃龍後寺的轉山路上抬頭仰望,但見一墨綠色的巨石橫空伸出,大有不可一世之勢。當我們站在這突兀的巨石下面,齊聲大喊『嘿』!」原本乾燥的巨石突然噴出一股清涼的泉水,滲透到巨石邊緣,流淌下來。沒有多久,泉水流動停了。緊接著又撕聲裂肺地連續大喊幾聲,泉水又源源不斷地淌出,傾瀉而下。在陽光的照射下,好似一條銀鍊當空舞,令人驚嘆。」
《重慶歌樂山紀遊》:「歌樂山美,歷史傳說更美。據說大禹當年治水,駐紮此山除水患,百姓載歌載舞,歡樂無比,故而得名。」作者自吟一首詩:
九九重陽今再遊,重岩無恙曉風吹。
三百石級通天外,雲頂峰高迫日頭。
「巴人之舟」新境界,林園獨擅古渝州。
「歌樂靈音」舒心處,煙水雲山一望收。
◇ ◇ ◇
在《名人軼事》單元裡,作者寫《巴金與葉聖陶》指出:「他(巴金)在法國寫了第一部長篇小說,由於缺乏自信,不敢投稿。寄給在上海開明書店工作的一位朋友,託他代印幾百本。不料作品被時任《小說月報》代理主編葉聖陶發現,當即決定在月刊上連載。從此將巴金推上了文壇,確定了他一生的道路。」
作者在《毛澤東與對聯藝術》中說:「毛澤東喜愛對聯,創作對聯,寥寥數語,言簡意賅,展示他的思想情操和生活情趣。」「毛澤東生前寫過很多輓聯送人,他的輓聯繫人敘事,情真意切,十分深刻。」「解放後五十年代,毛澤東與周恩來一起到湖南視察。在長沙湘江桔子洲,毛澤東豪興大發,提出與總理作對聯互娛。他即景出句:『桔子洲,洲傍舟,舟行洲不行。』上聯難度極高,周一時對不上來。車行至市內天心閣時,周恩來見一群鴿子從閣中飛出,立即悟出下聯:『天心閣,閣中鴿,鴿飛閣不飛。』工整切貼,毛澤東發出會心的微笑。」
《毛澤東談作壽》:毛澤東曾禁止給黨的領導人祝壽,他認為作壽不會使人長壽。作一次壽,這個壽星就長了一歲,其實是少了一歲。不如讓時間偷偷地過去,到了八九十歲時,自己還沒有發覺,……這多好呀!
作者在《蔡鍔反腐倡廉垂典範》中說:蔡鍔為雲南都督時,財政拮据。蔡鍔兩次提倡減薪,第一次他的月薪是兩百兩,減為一百二十兩,下級「弁護目兵仍按舊支出」。同年(一九一二)六月二次減薪:凡軍政學警各界,其原薪在六十元以上者均為六十元,以下遞減,惟目兵暫仍其舊。這樣一來,他為一省之長和下級軍官薪俸相同。在他以身作則的領導下,雲南省吏治清廉成為風尚。雲南省的財政不僅未有赤字,反而結餘二十多萬元。
周先生也寫到《孫中山先生與黃宗仰》,黃宗仰被梁啟超譽為「我國佛教界第一人物。」十六歲在虞山三峰清涼寺出家。他雖身入空門,但未忘世事。曾遊齊魯燕,浮海閩粵,東渡日本。在橫濱往訪中山先生,中山先生將住處樓下一室給宗仰留宿。兩人同處五十多天後,中山先生要去檀香山展開革命活動,黃宗仰寫下《餞中山》一詩:
 握手與君五十日,腦中印我揚子圖。
 舉華劍氣凌江漢,姬姒何以復故吾。
 此去天南翻北斗,移來邗水奠新都。
 佇看叱吒風雲起,不殲胡虜非丈夫。
《孫中山先生的兩首輓詩》,一九零六年十二月,劉一道和蔡紹南等人,聚集農民、礦工、鄉勇為主力,在萍鄉、瀏陽、澧陵起義。劉道一壯烈犧牲,孫中山先生寫詩悼念,充滿豪情,哀而感奮:
 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
 尚餘遺孽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
 塞上風雲悲戰馬,神州落日泣哀鴻。
 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
一九零七年十二月三日,革命黨人黃明堂,率廣西那模村鄉民八十多人攻佔鎮南關三座炮台。孫中山先生、黃 興等在越南從事革命活動,得捷報後立即趕來炮台。清將陸 榮從鎮南關本營率援軍到達,孫先生親自指揮打得敵人死傷慘重。他豪情滿懷地說:「反對清政府二十多年,今天才得以親手炮擊清軍!」終因孤立無援被迫撤退。賦詩一首:
感來意氣不論功,魂夢忽驚征馬中。
漠漠東亞雲萬疊,鐵鞭叱吒厲天風。
全詩景象壯闊,情景交融,痛殲頑敵的豪情,寫得淋漓盡致。
   ◇       ◇     ◇
作者在《文史鈎沉》單元中談到《成都成「都」的文化拾遺》:「地處中國西南的四川省會成都市,既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也是多次成為封建王朝的都城。」「從中國歷史上看,每當中原地區發生重大變亂,成都總是率先樹起割據的大旗,演出了一幕幕黃袍加身的大戲。從兩漢之交的公孫述「成家」,到三國劉備的蜀漢,從十六國時期的成漢,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前蜀和後蜀,在中國人民心目中佔據了特殊的地位。近年舉世矚目的「三星堆」文化發現,更增加他獨特的異彩。
《「天府之國」的由來》:「天府一詞首見於《周禮》,本是一種官名,「掌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戰國策.秦策》蘇秦對秦惠王說:「大王之國,田肥美,民殷富,……天下之雄國也。」《 史記.留侯世家》張良在論定都關中時說:「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天府之國也。」以上所謂天府之國係指關中平原,富庶之地。而以四川為「天府」之稱,應出自諸葛亮之《隆中對》:「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漢代所指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常璩在《華陽國志》中云:「蜀沃野千里,號稱『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曰『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從此「天府之國」在歷代文人學者筆下逐漸成為四川的代名詞。 .  
《台灣與大陸幾經分合》,作者指出:台灣最早出現在我國史籍中是《禹貢》的「島夷」。
三國東吳黃龍二年(二三零),孫權派衞溫率軍萬人巡視夷洲,歷時一年多。
隋大業三年(六零七)煬帝派朱寬考察琉球(台灣)。兩年後,派大將陳稜率軍從今鹿港登陸,開始對台灣進行墾殖。目前彰化市尚有陳稜路以為紀念。
南宋與元代均派遣軍民屯戍澎湖,設「澎湖巡檢司」。到了明代,政府公文始用「台灣」之名。
明天啟四年(一六二四),荷蘭殖民者屢次攻打澎湖失敗後,趁台灣本島空虛,在「大窩灣」登陸,侵佔我國領土台灣。這是台灣第一次被外人竊取。壓榨台灣人民的經濟利益達三十八年之久。
明永曆十六年(一六六一),鄭成功率兩萬五千人進攻台灣,奮戰九個月,於一六六二年二月,從台南赤崁樓登陸,趕走了紅毛賊,收復台灣。
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收復台灣。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將台灣「府」提升為「省」。
光緒二十年(一八九一),中日甲午之戰。中國戰敗,日寇竊據台灣五十一年。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經八年血戰,潰敗日本,台灣重回中國版圖。雖然目前兩岸分治,但終有一天會統一。
,◇ ◇ ◇
綜觀《大陸采風》全書,以洞見取勝,字字珠璣,細嚼慢嚥,回味無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