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王永慶談讀書態度


◆ 王永慶談讀書的態度 王永慶是個傳奇性的人物,他能成功得之於苦幹的精神,與豐富的經驗。但他就不重視讀書嗎?不,他也非常重視讀書。他特別強調讀書必須與經驗相結合才成。郭泰先生所作「王永慶奮鬥史」一書中,寫到王永慶對讀書的看法,或可作為同學們建功立業的借鏡。今特摘錄於後,以供參考。王永慶認為讀書應注意三點: 第一點,讀書必須認清目的。讀書是為了將來能夠「致用」,有此認識之後,你讀書的態度、用功的程度,選擇參考書,課外進修等等都會有一個新的角度,才會真正的讀書。可惜一般人忘記讀書的目的,變成為文憑、為升學、為虛榮、為了跟大家念熱門的科系而拼命惡補。寶貴的求學時代過去了,文憑也拿到了,卻發現不能「致用」,時間浪費了,人也糟蹋了。 王永慶回憶他小學讀書的情形,感慨地說:「那個時候如果我認真一點,說不定還可以繼續念初中,甚至高中。這樣的話,我今天就會更進步了。可是那時候我對唸書沒有興趣,因為我實在不清楚唸書真正的意義在哪裏?如果不知意義何在,做什麼事情都會覺得很辛苦。在這種情形下,能逃避不了的,做起來也是很不耐煩,自然就馬馬虎虎,能應付過去就算了。」 第二點,學問必須在實際工作中驗證。王永慶認為:有許多人學問固然高深,但因為缺乏工作經驗,他的學問便無從表現出來。學問不在實際工作當中應用、貢獻為成果,那麼再大的學問也是沒有用的。必須在實際工作當中驗證、修正,肚子裏的學問才會精純,而工作也因而越做越好。 有的人沒受什麼教育,他知道自己沒有學問,什麼都不懂,便安分守己,埋頭苦幹,不驕不狂,做的雖然不是很重要的工作,但是他一點一滴做好它。由於苦幹實幹,他們的經驗逐漸累積,由小而大;他們的成就亦積少成多,終有一天他們成就了大事業。所以,他們因為沒有學問才更本份、更謙虛、更努力,沒有學問反而造成了他們的成功。 第三點,學問無理論與實務之分。王永慶表示,我們常常聽到有人把學問分成理論與實務,這是偏頗的、不正確的。一本書所寫的是作者智慧的結晶。這份智慧是作者的經驗,他把自己的心得印成書傳授給大家,是最寶貴的知識。知識其實便是經驗的累積,怎能說它是理論的呢?問題在於讀書的人只記下書中所說,沒有經過實際體驗,沒有消化,沒有自己的心得,於是便說它是理論的。 就像看一篇小說或是一齣戲,其中的情節使你想起自己的經驗;例如離別、或是重逢,那種遭遇是你所經驗過的,你便容易被感動,陪著戲中人掉淚,這便是共鳴。同樣一本書,讀的人各個感受不同,這說明每個人因為經驗不同,其共鳴程度便迥異了。 甚至同一本書,幾年後重讀,會發現體會的程度又加深了些,這表示幾年的經驗使你共鳴的程度深入了。所以,讀一本書,必須配合自己實際的經驗,互相印證啟發,那才有用。如果你完全沒有經驗,書本看了也不懂,勉強硬背下來,那就是理論的。這麼一來,經驗仍然是作者的,不能成為你的經驗了。 王永慶認為:台灣的一般大學生畢業之後,取得了文憑,自認有了學問,不切實際,好高騖遠,大都不願從最基層幹起,認為幹個主管綽綽有餘了,殊不知空有學問是不夠的。 還有,畢了業找到工作之後,大都鬆懈下來。其實,學歷只表示你學到了若干的知識,能否用在實際工作上,那還有待考驗。就業也只是人生的開始,應該比過去求學時更緊張、更努力才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