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閒話清明時節

閒話清明時節 清明節,是慎終追遠的日子,由來已久,遠在唐代就很盛行。唐玄宗在開元二十年即下令准許士人、庶人,在寒食這天,上墓祭掃。他在詔文中說:「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寖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同拜掃禮於塋。」古代何以會選在這一天去掃墓?因為時序到了暮春三月,大地呈現一片氣清景明的景象,一切的生物也顯得生氣蓬勃勃,清潔明朗,因此叫清明節。此時氣候最適宜到郊外掃墓,人們經過長期的寒冬蟄伏,很想到野外走走,散散心,所以掃完墓之後,再去踏青。宋朝畫家張擇端,以寫實的手法繪了一幅千古不朽的「清明上河圖」,就是描繪當時北宋首都汴梁(今開封)城內外汴河兩岸風士人情,人民生活繁盛情況。 唐朝有許多詩人的筆就指向這一天,寫出許多不朽的詩篇,如杜牧的「清明詩」,更是傳誦千古: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又如韓翊的詩: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青煙散入五侯家。 另有北宋詩人黃魯直的一首七言詩: 佳節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塚祇生愁。  雷篤天地龍蛇蟄,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  士甘焚死不封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  滿眼蓬蒿共一邱。」 魯直詩中用道介之推焚死不封侯的典故,介之推是晉文公的賢臣。晉文公重耳,因父親晉献公寵愛驪姬,殺害太子申生,而逃亡國外,以求保全生命。晉文公在流亡途中,全靠臣屬採摘野果充飢。後來重耳病了,嚥不下野菜。介之推就割下腿肉,熬成肉湯,獻給重耳。重耳吃了之後,病就好了。 後來重耳得秦穆公之助,回到晉國即位為王,大封當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忘了封介之推,介之推也不去強求。後來被晉文公知道了,非常慚愧,就帶著一群人去找介之推出來做官。介之推即背著他的母親,逃到附近的一座大山上去迴避。文公心想介之推是個孝子,如果放果燒山,他一定會背著母親逃出來。但是,山是燒了,並沒有見介之推的影子。待火熄之後,上山察看,發現他抱著母親死在一棵大樹下。晉文公非常難過,為了紀念這位老朋友的慘死,便將那棵大樹砍下來做成鞋子。據說過去我們穿的木屐就是這樣來的。人們為了對介之推的尊敬與懷念,便在他被燒死的這一天,即清明節的前一天,寧吃冷食而不舉火,故稱這天為「寒食節」。 政府於民國六十一年,訂這天為民族掃墓節,放假一日。先總統 蔣公於民國六十四年清明節崩逝,所以每年的清明節,也就是 蔣公逝世紀念日。清明節是在春分後的十五天,因今年陽曆二月是閏月,有二十九天,所以今年的清明節是四月四日,比往年提前一天。(《彰中人》77.4.15)

沒有留言: